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爵,好不容易混到了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閣臣位置,卻因為懼失上意而奉詔擬旨而導致朝臣大譁,紛紛指斥王錫爵委婉容悅。王錫爵只好在一片罵聲當中辭職。

因此,在明朝頂撞皇帝的成本與得罪輿論的成本要低的多,得罪了皇帝最多也不多被拉去廷杖或是罷官貶職罷了,卻能夠為自己留下美名,就算是一個布衣,走到哪裡也混得開。而得罪了輿論不單會被人罵祖宗十八代,而且同僚們都彈劾奏章也不是鬧著玩的,你只有辭職回鄉,閉門不出一途。

朱駿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孤獨,上至內閣,下到鄉民百姓,竟然硬生生的將自己推到了對面,就連一向刻意揣摩自己意思的周慕白,如今也成為了爭國本的主力。

“小桂子,你來給朕參謀參謀,此事該當如何處理。”朱駿明白了大多數明朝皇帝為什麼寵信太監了,原因無它,大明皇帝總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需要幫手,需要人理解,而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太監。

“這是國事,奴婢不敢旁議。”

“朕讓你說就說,哪有這麼多廢話。”

“皇上,應該把那些非議的大臣都抓到宮門廷杖,這些人實在不識抬舉,不敲打敲打一下,他們還真當皇上好欺負呢。”小桂子的暴力傾向很嚴重。

朱駿不由得笑了出來,被小桂子一說心緒倒是好了一些,廷杖是不可能的,這些大臣們根本就不害怕廷杖,反而會以受過廷杖為榮,你越是打他,輿論更是會傾向到他們的一邊,屆時一個昏君的帽子蓋過來可不是鬧著玩的。

明朝皇帝對付這種事的辦法很多,最低等的就是廷杖,這樣反而會讓輿論大譁,鬧得更加不可收拾,也有如正德一般傻不隆冬的去和大臣們對罵,這樣的結果只會讓人覺得更加昏庸,其次就如朱棣一般誅你十族,這樣的效果立竿見影,後遺症卻是極大,朱駿自信沒有如此魄力。

當然,還有個相對比較折中的辦法…………拖,看誰扛得住。

朱駿決定用這個辦法試試。

(書寫了這麼久更新一直不慢,所以可能書中會有一些BUG,小弟的訂閱實在慘不忍睹,望大家支援一下。)

第一第九十一章:罪己詔

兩天之後,沉默已久的朝臣們終於行動起來,雪片般的彈劾奏章成捆成捆的飛入內廷,擺在了朱駿的硃批案上。

在宮廷的正門廣場上,數以百計的秀才、生員跪成了一片,每隔一炷香的時間便一齊朝著巍峨的宮牆磕頭,朗聲道:“請皇上以國事為重,正中宮,立皇子,以安天下。”

一場轟轟烈烈的爭國運動本就此展開,正式拉開了帷幕。

每日的清晨,新都的長街上都能響起報童傳來的最新訊息:“賣報!賣報!刑部侍郎汪道名大人今日早朝正義執言,已被聖上貶為典吏………”

“最新訊息,御史道十三位大人聯保汪道名大人,在殿中與聖上爭執不下,十三人全部削官為民,永不錄用。”

“不得了啦,內閣首輔大學士黔國公沐公爺與大學士楊嗣德、大學士周慕白三人聯名封還御批疏,懇請皇上收回貶斥諸位大人的旨意。”

封還御批疏是內閣的一項特權,大明的行政架構中,是由大臣們將奏章呈交到內閣,內閣大學士負責整理發出命令,但是遇到天災、高階官員任免以及重大國策問題時內閣就必須將奏章呈送給皇帝,由皇帝硃批之後再發還給內閣由內閣施行,內閣若是覺得皇帝的命令不合理,便有權封還硃批,拒不執行。當然,一般情況下內閣是不會封還御批疏的,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事情越鬧越僵,朱駿的日子也不好過,他想不到的是,所有的大臣們都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甚至連緬國的王廷臣子也開始上書請立中宮,為首的就是緬國右參政阿倫,自監國之後,朱駿的執政班子共有兩套。一套是朝臣班子,由內閣大學士為首地漢官體系。另外一套是廷臣班子,由緬國的左右參政為首的緬官體系。雙方各不統屬,漢官體系主要掌管軍隊、外交、國策、控制整個海都城的稅收和次序。而緬官體系則主要負責緬國的事務,但是不主導軍隊、外交、國策等,是漢官體系的一種附庸。

“皇子為國之根本。陛下膝下無子,恐令天朝之臣民不安,下臣並無意於遑論天朝國事,但陛下一人不但維繫天朝之存亡,更維繫緬國上下之安定,下臣斗膽,竊以為陛下該立中宮,早生貴子,以安天下之

朱駿氣呼呼地將阿倫的奏章摔在案上。這幾天他的火氣非常重,好好的一個皇帝居然給人逼到了這個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