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矛盾的中心點並非是什麼龍興之地,也並非是什麼狄夷蠻荒,主要還是認識上的差距,官員們認為天下便是中原和江南,而朱駿猶豫後世的眼界,心裡已將全世界納入胸懷,中國並非是世界的中心,整個世界上有著比江南和中原更加肥沃的土地,如果在這個時期不能夠先期佔有,那麼幾百年之後,一旦國界穩固,再想奪取就要難上幾百上千倍了。
大臣們說起來可謂是一套接著一套,引經據典,先談先皇,再談太祖,接著又扯起江山社稷,七嘴八舌,可謂是理由充分的很,可是朱駿一點也認同,海都乃是南洋的中心,距離印度次大陸、非洲、乃至海路通往歐洲都是極為方便的,一旦遷往南京,雖然那裡曾是中央王朝的心臟,可是並非是世界的心臟,朱駿在海都經營多年,不可能將它輕易拋棄。
朱駿用的仍然是從前的法子,一個字,拖。隨你怎麼說,也隨你怎麼罵,哥們不下硃批,你拿哥們有什麼辦法。大臣們鬧騰了許久,見朱駿不為所動,也是無可奈何,你說了這麼多廢話,人家根本不聽有什麼辦法。於是又有聰明人開始玩起了迂迴戰術,建議皇上仍然定都海都,而設南京為陪都使用。
對於這個折中的想法朱駿倒沒有反對,南京畢竟是中央之國的心臟,在那裡設立陪都,既可安置皇儲,讓他在陪都熟悉政務,又可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於是大筆一揮,讓人宣旨。
………………………………………………………………………………………………
關於有讀者說民粹主義,小弟實在不知道怎麼答,這裡只反滿,對於其他各族的少數民族並沒有採取任何壓迫的政策,而之所以要反滿,恐怕前面已經介紹過了,不必細表。(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idiancom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首發
第一第二百六十七章:裂痕
江巡撫王志堅與總兵徐達昌的投降無異於一場清廷上,滿人立即發現,曾經忠心耿耿的漢軍旗人其實並非和他們穿一條褲子,這些祖先或者十幾年前曾經背叛大明的漢軍旗人在今後也隨時會背叛大清,這一下不單是孝莊和康熙,幾乎所有在京城的滿人都傻了眼,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愚蠢,這些曾經的叛徒怎麼可以相信呢,而且很快便有人意識到問題,由於對漢軍旗的過於信任,這些人如今已身居高位,甚至掌控著京城以外的兵權,如果…………
不需要再如果了,浙江一省的投降而導致整個江南戰役的完敗已經是最壞的結果,長江以南再也沒有了滿清的任何力量,整條長江的南岸都是敵人,還有鴨綠江以東,甚至北部的俄羅斯也開始做好了趁火打劫的準備,西部的準格爾在俄羅斯人的支援下磨刀霍霍,吞併了許多蒙古部落,隨時準備南下。原本還感覺局勢並不太壞的滿人立即意識到,其實他們除了能掌控北京城和遼東以外竟是四面楚歌,對於孝莊和康熙來說,遼東似乎也不安全,鰲拜自出關之後,掌控了關外的大權,一旦明軍攻入北京,恐怕鰲拜是不會救得。
一時間,各種反漢軍旗的言論在滿人中流傳,原本他們還以為漢軍旗與他們親為一家,甚至許多滿人還與漢軍旗人相互通婚,可是現在卻未必了,因為他們發現,漢軍旗或許還有退路,可是一旦滿人落到了大明地手裡,只有死路一條。在朝廷裡,許多滿臣開始彈劾漢軍旗人,這個人似乎有嫌疑,那個人似乎也和明軍私通,反正只要是漢人都有問題,要收回他們的權力,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甚至還有偏激的奏請要皇上下屠漢令,雖然這種言論並非主流,可是事情這樣的發展下去,也讓許多地漢臣心驚肉跳、驚慌不已。
孝莊意識到了此事任由發展下去的嚴重性,滿人與漢軍旗甚至於蒙古人都開始產生了怨恨的情緒,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漢人的至理明言被人反覆提起,若這樣下去,遲早會引起滿蒙漢三旗的隔閡,一旦隔閡產生,被孤立的滿人根本就不能抵禦明軍長江、鴨綠江甚至北方的俄羅斯,西部的葛爾丹的攻擊,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唯一地法子就是將滿蒙漢三旗緊緊的團結起來,而不是對自己的盟友猜疑,孝莊開始不斷的頒佈懿旨,反覆地講著漢軍旗對大清的貢獻,並且不斷地保證漢軍旗的利益不會觸動才勉強將爭論彈壓下去。
只是裂痕一旦產生,要想彌補就是一兩句懿旨所能粉飾的了。
孝莊的身體愈來愈不行了,甚至連下炕都需要人扶持,她活了太久,看的東西越多,也就越來越感覺到局勢已經惡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如今地局面並不是皇帝昏庸造成的,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