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時候才會想起退?”
記得皇甫嵩曾用這個問題考驗張煌。
“在不得進的時候。”
當時張煌是這麼回答的。
正如皇甫嵩與張煌的一問一答,當近十萬羌兵在因為遭遇一系列的阻擊而士氣低沉,逐漸意識到他們或許無法攻克美陽縣時,先前被掩蓋的不安又再次暴露出來。
羌兵們,又一次地開始思念故鄉,他們普遍不想再持續這種看不到勝利希望的鏖戰。
皇甫嵩說過,鼓舞士氣這種事,可一不可再,當初韓遂透過攻克美陽後縱軍三日的承諾來激勵羌兵,可當攻克美陽變得遙遙無期時,羌兵們就失去了鬥志。
更要命的是,他們這次失去鬥志,那就不是韓遂透過三言兩句可以輕鬆激勵起來的了。
整個戰況,被徹底扭轉過來,韓遂麾下的羌兵們已經失去了橫掃整個大漢的銳氣,不過這並不表示這支大軍已經失去戰鬥力。
不甘心的韓遂跟皇甫嵩繼續耗著。
皇甫嵩也樂得跟韓遂繼續耗著。
針對這一點,皇甫嵩在教導皇甫酈與張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兩軍的膠持對峙,吃虧的絕對不是他們美陽。
畢竟美陽兵吃的糧食是直接從雒陽運來的,而羌兵們所吃的糧食,那可是從遙遠的金城、武威運過來的。戰爭的時間拖得越長,韓遂軍輸運糧草的後勤軍就越疲憊,再加上新任的涼州刺史耿鄙,漢陽太守傅燮、護羌校尉夏育與老將蓋勳,這四位當地長官已經組織兵馬在韓遂大軍的後方展開堵截,一旦韓遂大軍的後勤環節出現問題,整支羌兵空有近十萬之數都難逃覆滅之險。
“皇甫義真這是在等,等一個最佳的出擊時機!”
董卓作為多年追著皇甫嵩腳步的勁敵,那是最瞭解皇甫嵩不過的。
“皇甫義真要麼不出擊,出則必傾巢而動,一記封喉,別看那韓遂目前手底下還捏著近十萬羌兵,那不頂用。韓遂拖得越久,就越發對他不利,說不準……十萬羌兵沒幾個能活著回去。”
聽著董卓那輕描淡寫的描述,張煌不由地想到了潁川黃巾與渠帥波才。
記得那個時候,皇甫嵩也是像現在這樣靜靜等待著最佳的機會,待他全軍而動時,數萬潁川黃巾精銳竟於一夜之間覆滅,全軍覆沒。
“將會重複長社之戰麼?韓遂,也要步波才的後塵?”
張煌長長嘆了口氣。
不得不說這些日子裡他在皇甫嵩身邊學到了很多,而這,恰恰使得他對皇甫嵩的感覺變得愈發的複雜。
長社、汝南等地的京觀,那些奉皇甫嵩之命由黃巾義士的頭顱所堆砌的京觀。
張煌越來越覺得有必要去親口詢問皇甫嵩,詢問他當時為何要下令那麼做。
如果是在以往,問不問都沒有什麼必要,畢竟張煌那時對皇甫嵩僅僅只是好奇,而作為黃巾軍的最高統帥,張煌有義務為那些尊稱他為小天師的黃巾義士們向皇甫嵩討回這筆債,區別僅在於張煌不屑於用刺殺來害死這位驚才絕豔的名帥,更傾向於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打敗他。
可隨著皇甫嵩將他多年來的作戰經驗加以傳授,張煌逐漸感到了這種恩惠所帶來的某種負面情緒,那就是他越來越想當面問一問皇甫嵩,彷彿得不到回答他就一輩子難以安心。
這種情緒,就叫做糾結。
或者說,恩怨難分。
最終,皇甫嵩也沒真正等到最佳的出擊機會。
正所謂天意如刀、難以預測,就在皇甫嵩耐心等待著韓遂麾下羌軍自行瓦解,好一鼓作氣全殲這支外侵的軍隊時,意外發生了。
十一月,一顆“星辰”從天空墜落,墜入了韓遂的羌營。
當夜,羌營火光大起,董卓見時機不可失,當即帶著張煌夜襲羌營。
乍一看,似乎是上天對羌不利,可實際上卻恰恰相反,那近十萬羌兵至少有大半憑此能夠活下來。
因為正是這個契機,使得韓遂終於下定決定從美陽撤軍,否則,如董卓所預測的,恐怕不會有幾個羌人能活著返回故鄉。
這一仗,董卓終究還是沒能如願大放光彩,因為皇甫嵩的用兵實在是令人嗟嘆。
難以逾越!(未完待續)
第二百章 爭功
一顆天外來石夜墜韓遂的羌營,致使董卓趁機偷襲羌營得逞,雖然這看似是僥倖的勝利,但是對於知情的人來說,這卻恰恰是韓遂的運氣。
要知道若沒有那塊天外來石,皇甫嵩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