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位令省裡大人寢食難安的蕭大人,居然生得這麼一副書生模樣,看年紀,興許二十歲還不到。
“你可別看蕭大人年輕。”一個軍士略壓低了聲音,“蕭大人可是皇上和裕王爺面前的紅人,他爹便也是當朝刑部尚書,適才說了胡部堂讓他三分,若真究起來,就連朝裡的嚴閣老他們也輕易動不得他。”
“哦。”周牛山聽他一說,心裡更是明白了幾分。難怪鄭必昌和何茂才要使這般卑劣的手段來對付他,自己猜得沒錯,這位蕭大人果然是個不簡單的人物。
又轉頭向蕭墨軒離開的方向看了一眼,不知怎得,周牛山心裡卻生出幾分愧意來,還有幾分暖暖的,像是春天的陽光照在了心窩裡。
第三十七章 東海之波
周牛山終於如願從了軍,被編入了戚繼光的“新軍”,做了一名狼筅手。
雖然入了軍,可是見到蕭墨軒的機會並不多,蕭墨軒是監察御使,平日裡的作訓,他管不著,一般也不會出現。
周牛山自己心裡也有忌憚,自己現在不過是個小小計程車卒,要去控訴省裡的大員,即使自己敢說出,人家信不信還是另外回事兒。弄個不好,自己報仇不成,還把腦袋也給丟了。
轉眼之間,便是去了多半個月。羅龍文已經完成了他的賑災使命,先回了京城去了。鄭必昌和何茂才,依舊坐在衙門裡,雖然時常派人來問候,蕭墨軒一時倒也懶得去理他們,只是暗暗記了些事,只等回京之後再行上奏。
戚繼光新招的三千新軍,本就是生性悍勇,又經戚繼光的嚴訓,漸漸也是有模有樣起來。
大明嘉靖四十年,七月十三,寧波府,寧海縣海面。
黃昏的夕陽下,天邊的捲雲被鑲上了一層金邊兒,水面上也被映得一片通紅。幾艘紅色的方頭漁船收起了網,掛上了帆想要在天黑前趕將回去。海面上一片風平浪靜,泛起的波濤,輕輕的拍打著漁船的船舷。
“咦,那裡怎那許多船?”一個初次出海的後生,在眼前用手搭起了涼棚,好奇的向遠處張望著。
“船?”船老大聽後生這般說了,把手裡的帆索在桅杆上繞了幾圈,打了個活結,也轉身來看。
只見東南邊的海面上,幾排風帆直向自己這裡而來。看那架勢,至少有四五十條船,船身還都不小。
“這附近幾個府縣倒似並沒有這般大的漁隊,即便是官家的那些兵船,卻也沒有這般多。”船老大未免生了幾分疑心,“若說是西洋來的商船,又怎生不去泉州,卻跑到這裡來了。”
“我且爬高些看看。”船老大一邊說著,一邊攀著船帆向桅杆上頭爬去。等爬到了頂,也用手搭個涼棚,向那邊張望著。
不看不打緊,這一看之下,船老大嚇得幾乎要失手落了下來。那一排船隊裡,已經有幾艘船開得近了,船上的桅杆頂上垂下一面旗來,上書“八幡大菩薩”五個大字。
“快開船,快開船,倭寇,倭寇……”船老大手忙腳亂的向下爬著,一邊大聲叫道。
象山,寧海,奉化三縣沿海相繼發現倭寇蹤跡,而且賊勢頗大,三縣縣衙不敢怠慢,立刻派人趕赴杭州求援。
七月十四日子時,蕭墨軒剛在杭州官驛裡睡下不久,便被叫了起來,知會了倭情。蕭墨軒也不敢怠慢,立刻起身朝總督行轅而去。
杭州,浙直總督行轅。
胡宗憲掀開擋在地圖前面的竹簾,剛想開口說話,卻又一陣猛烈的咳嗽,
“部堂,好好保重身體才是。”譚綸連忙斟了一杯茶遞送了過去。
“不打緊,不打緊。”胡宗憲伸出手來接過茶杯,又輕輕搖了幾下頭。
“象山,寧海,奉化三縣都發現了倭寇的蹤跡,而且來勢不小,每一股都有近百條船。”胡宗憲噙了幾口茶水,胸前的翻騰略緩了幾分下去。站起來走到地圖邊上,指著上面說道,“其中寧海的倭寇,已經逼近縣城;奉化的倭寇,也已經在西鳳一帶上岸,一直逗留此處;象山海面上的倭寇卻似向紹興方向而去。”
“俞將軍正領軍駐守寧波衛,本督這便命他會同觀海衛的駐兵,前往奉化清剿從西鳳上岸的倭寇。”胡宗憲把手按在地圖上,略一沉思,開口說道,“譚大人則請從杭州後衛選兩千兵,前往紹興,會同臨山衛和瀝海千戶所的駐軍,嚴防倭寇上岸。”
“是。”譚綸起身應道。
“台州地方上,現在是巡察僉事唐堯臣在領著海防戎務。”胡宗憲抬起眼來看了戚繼光一眼,“三路倭寇中,以襲擾寧海縣這一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