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2部分

》一事,更是下了詔書,傳京中各名醫至宮中與李某共研。也幸得如此,李某才補了甚多缺失,少費了無數的工夫。”

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原本只是一人所為,李時珍再厲害,畢竟也只是一個人。況且許多用藥的內情和藥性,都是那些名醫的看家本事,就算關係再好,平日裡你去問,他們也未必肯說了出來。

蕭墨軒前次在京裡向隆慶帝舉薦李時珍的時候,也順便說出了李時珍正在編撰一本醫書大全地事,蕭墨軒自個也沒想到,皇上竟是會真的牢記在了心裡,還召來京中名醫和李時珍共研。那些東西名醫們平日裡不肯說,可是事情已經牽涉到了皇上身上,自然不敢再藏著。

整整一個月,李時珍和那些京中名醫都聚在北京城的太醫院裡。眾人第一次嘗試這麼個法子,初時還有些不情願,可聽著其他各人說出的東西正補了自己的缺失,歡喜的同時漸漸也放了開來,傾其所知。結果不但是李時珍,其他諸位名醫經此一回也大呼有所得,甚至還約好了之後每三年再聚一次,互相“交流研討”。

此後數百年間,不管天下如何大變,每三年一次的“神農學會”竟是一次也未斷過。每次時逢“神農學會”的時候,全世界的名醫齊聚一堂,互相交流三年來的心得和新發現,同時評選此次地“神農聖手”,成為醫學界的第一大盛事。

而除了李時珍等名醫之外,“神農壇”的展館裡,卻立著兩尊和醫學界並沒有太大關係的人物的雕像,一尊是隆慶帝,另一尊便就是蕭墨軒。

蕭墨軒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去以這樣一種辦法來推動醫學的發展,可是他和隆慶帝一番無意中的舉動,卻成了醫學界的一段佳話。興許,這就叫做“天意”。

“既然王元美不在。”李時珍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目光又落到了蕭墨軒身上,“若不然,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