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所言甚是,早加入者其實只是佔了個先機。然而這畢竟不是攻城略地,大軍一到便能佔住要地。事實上那些河北世家裡不乏精明人士,他們對如何選擇心中肯定有數。要拉攏其他派系的人,絕不容易。加之,後入者有機會得到司空大人之暗中相助。”
趙雲lù;出了然之sè;道:“原來如此,那我們即可趁此機會,在青州打下基礎。”
曹植微微一笑道:“不僅如此,青州地理位置優越,乃是齊魯故地,這裡當年便商貿發達。若是能將青州與徐州、淮南連成一片,進而影響遼東、朝鮮半島,那麼不論是對本公子還是我曹家,都有莫大的好處!”
曹植這個想法雖然剛剛冒起,但並非沒有根據的瞎想。青州看起來好像只是一個普通且在大漢十三州中比較富庶之地,然而由於其所在位置較偏,重要xì;ng遠不如附近的冀州、徐州等地。
這看法並沒有錯,因為其依據乃是以大陸或者說以中原為中心,青州相對於中原來說,位置確實有些尷尬。然而,如果將海洋,或者說將青州對出的渤海、黃海也納入到戰略範圍來看,青州的位置就變得極為重要了。
青州往東跨海,便是遼東半島。從青州最東面乘船到遼東半島,只需兩天不到,在這時代而言可謂非常迅速的了。而如果走陸路,起碼要一個月時間甚至更多,期間還會經過邊境,受胡人侵襲。
以現在的航海技術,早就能開闢這條道路了,而且亦多有民間百姓們走條這路。之前青州大儒管寧等在黃巾之亂時避禍遼東,走的其實就是這條海路。不然的話,走陸路,可是要經過當初黃巾鬧得最兇的冀州,那才叫危險。除此之外,太史慈得罪了青州大族要避禍,出走遼東也是由這條海路。另外像程普、韓當這兩位遼東、遼西人為何如此熟悉水戰,主要還是少時曾經常出海之故。
由此可見,由青州出海通往遼東,這條道路在民間早已存在,問題是這裡並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大都是兩地百姓在使用,頂了天就是兩地的官員重視。正是朝廷對此的忽視,使之遼東一直是大漢比較尷尬的地方。
遼東位於長城以外,不屬中原範疇,且多有胡人。出於對胡人的驚懼和仇恨心理,不少中原人都不願到長城以外。但是,遼東又是一個戰略重地,歷代中原皇朝,所受威脅不外乎東北和西北。其中西北的威脅由來已久,中原人經營了關中以為抵擋。但東北的威脅卻是後來才有,從高句麗到契丹到女真,再到後來的滿族。
一般來說,華夏曆史前半段的威脅主要來源於西北,隨後西北因為天氣環境的變化逐漸衰落。而後半段則主要來源於東北,其中隋唐、宋代這段時間最慘,東北、西北都同時有威脅。
對於西北,中原人有關中作為屏障,而在東北,就用遼東、遼西作為掌控了。但是這兩地畢竟不像關中,有諸多山隘險阻作為防守要點,防禦東北的威脅主要還是依靠長城。不過長城是可守而不可攻,故而一旦長城防線失守,中原也危矣。
然而單憑陸路,對於遼東半島的掌控程度其實很低,只觀這時代歷史上遼東為公孫家所割據便可知。而隨後,中原大亂,高句麗乘勢而起,朝鮮半島被其奪去,遼東亦逐漸被其侵蝕。
對於遼東,走陸路無疑非常艱險,然而若是走海路,卻是十分便捷。從青州到遼東的海路,雖然開闢且使用了許多年,但是卻很少作為軍事用途。最多就是作為聯絡、溝通的一條通道而已,並不會用之作為行軍路線。
這或許是因為中原人並沒有海洋意識之故吧,也或許在他們眼中,海上都是不毛之地,遠不如中原富庶。
古人看不清楚這一點,但曹植卻是清楚得很,對於青州也自然極為看重了。這時代大運河還沒有完全形成,南北水運主要依靠的是吳王夫差所鑿的邗溝位於徐州,連通長江、淮河以及戰國魏惠王時代開鑿的鴻溝位於兗、豫州,連通黃河、淮河。這算是大運河的雛形,然而只有兩條水系,畢竟太過單調,與後世那發達的大運河水系相距甚遠。
而這水道,還未能完全貫通到河北之地,這裡面倒是給了曹植不少機會,或者說也是青州的機會。
因為大運河未形成,連通河北主要還是靠陸路,但除此之外,還有海運這一條路。現在並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但曹植卻不同。淮南那邊已經在大肆建造海船,如若在青州打下一個據點,那麼就可以形成從淮南到青州的海路。
接下來,便可以以青州為中心點,往遼東、朝鮮半島、冀州甚至黃河流域上游一路輻射過去。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