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只是熟於耳聞而鮮于目睹這一現象頗感痛心。為了讓更多的國人認識這原本應該讓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名著,薛道衡在任教授期間就自己出資搞了一個《天工開物》研討社大力宣揚此書。如今到了這時代能有機會將此書發揚,薛道衡更是辭去政務部吏務司都督的職務,不遺餘力投入了將書中理論透過實踐轉為實用的工作中。
歷經兩年艱辛,《天工開物》中的多項生產技術已經被運用在了冀州的農業、工業、商業以及冶金製造業中,而受益最大的就是冀州的兵工業和車船製造業。
冀州騎兵在近身肉搏時候使用橫刀。在兩年前,因冶煉、鍛造技術不過關,橫刀在實戰中除了勢猛、殺傷力大些,其鋒銳程度和堅韌程度實在與敵軍兵刃無異。但如今不同了,用新法制出的橫刀刀鋒銳無比,而經過發藍處理的刀身耐腐蝕能力大大增強,提高了橫刀的使用壽命,此刀在當今世上應是最為強橫的單兵兵刃。
而一直在冀州騎軍單兵武器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單弓弩在日新月異的技術下,不但弩身更加小巧,其有效射程也由以前的百六十步提高到了百九十步,成為了騎兵們的最愛。
不但兵器得到改進,冀州將士們的鎧甲也得到了改進。冀州士卒不再像大唐及周邊各國計程車兵那樣穿著魏晉時期厚重的具裝鎧,他們現在全都著裝重量更輕、但是防禦力卻更大的明光鎧。如今,冀州士兵的裝備在天下各路軍隊中也算是頂尖的了。
但是,這些還不夠,李元霸要將熱兵器逐漸運用在戰爭中。
兩年前,李元霸就將研製火藥、火器的重要任務交給了冀州製造局進行。在冀州官方的大力支援下,製造局轄下的軍器監不但規模宏大,分工也非常細,監下僱用工匠高達六萬多人。監中分有火藥坊、火器坊、刀槍坊、弓弩坊等九個大作坊,其中火藥的生產就放在第一位。
在歷史上,中國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以前就已經發明瞭火藥,並在五代末北宋初就已製造出縱火用的火藥兵器。後歷經宋、元兩代的不斷實踐,火藥效能也不斷提高,炸彈用火藥和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用的發射藥等均已製造出來,並且在明朝達到了成熟的程度。在《天工開物》一書的記載中,火藥配方為硝七五,硫十一,炭十四,這與現代標準軍用黑火藥的配方基本相同。根據這一配方,軍器監火藥坊經過了近一年的反覆配製,在付出了傷殘三十四人,死亡二十七人的慘重代價後,終於製作出了與現代標準軍用黑火藥基本相同的粒狀火藥,趙王李元霸將之命名為“黑石”。
雖然有了好火藥,但李元霸不敢去製造後世才有的火槍、大炮……至少他暫時是不敢去嘗試的:以此時的冶煉水平造出的槍炮保證一用就炸膛!有鑑於此,李元霸不讓薛師獨自承擔盜用後人成就的罪過,多少也在歷史系混了兩年的他也小小地過了一把癮。
李元霸在宋代曾公亮等人編著的《武經總要》中受到啟發,指導火器坊與火藥坊的工匠們合作,將黑石火藥填充在厚鐵皮打就的空心鐵球中,名曰引火球。此引火球在點燃後經由拋石機發射而出,除發射過程比後世的紅夷大炮要繁瑣一些,其威力卻是絲毫不遜色,甚至還要過之!
至此,冀州軍隊的武器裝備大致達到了李元霸心中的既定標準。在如今,軍器監每日出產弩箭六千支,步兵弓箭九千支,攻城車弩鐵羽箭五百支,引火球兩百發,橫刀三百把,長槍八百杆……
**********************
歷史上的陸地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綵帶將古代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文明連線在了一起。正是這絲綢之路將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絲織技術以及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傳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時,商人們也透過這絲綢之路將中亞的葡萄、印度的佛教、西亞的天文學、美洲的棉花、菸草等輸入中國,使得東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中不斷更新、發展,在這期間絲綢之路可以說是輝煌至極。但是,隨著其後的南海航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曾經繁榮一時的陸地絲綢之路因為運營成本和往復週期過長,逐漸被海上絲綢之路取代而衰落。
大唐李世民開闢了通往西方的陸地絲綢商道,企圖突破冀州對大唐的經濟封鎖。而李元霸應對的策略正是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利用水運成本低廉、速度快捷的優勢封殺李世民的陸地商道!
早在貞觀元年十月,趙王李元霸就從冀州製造局及民部工務司中選出精通造船的工匠,成立了歸屬製造局管轄的舟車監。風旅衛軍將這些工匠們護送至冀東郡黃河出海口建造船塢、製造海船,並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