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挺進豫州
“稟使君,吊橋已被升起,有近五十敵軍在對面防守,對面旱寨聽不見喊殺聲,戰事似乎已經結束……”
部屬回稟的聲音空空洞洞,彷彿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又如眼前的河霧一般飄渺得難以捉摸。張遇呆呆地望向對岸,眼光空乏得似乎沒看見任何景物,又似乎看到新義軍戰旗在許昌城頭、在懸瓠城頭、在宛城、在葉縣、在整個豫州到處飄揚……
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張遇苦思不得其解。
為了抵擋鮮卑人,新義軍人馬盡皆北上,青、兗極度空虛,合兩州之地徵召不出五千青壯;司馬勳聯手杜洪、張琚進逼長安,麻秋不在,關中自身難保,不可能派兵出關;徐州周成實力最為雄厚,有一萬人馬,只是徐州軍需要守衛淮河一線,不可能抽調主力北上,而且徐州地處偏遠,沒有十天半月不可能趕到官渡。
河南五州和關中軍情從腦海一一閃過,張遇最終確認,奪取官渡的只可能是關中軍。他不清楚關中戰事結果如何,不清楚關中軍為何能夠出關,他只知道,除關中軍外,再無其他可能。
此非戰之罪,實乃天欲絕我張遇——
張遇苦澀地笑起來,一時間心灰意冷,再沒有半點強渡黃河的心思。
關中軍出關,官渡的周方部完了,進攻司州的樂弘部只怕下場更慘,憑枋頭的七八千豫州兵還能單獨抗擊對手?關中軍奪下官渡,升起浮橋,不是怕他這支殘軍,而是為了攻略豫州不受干擾。一旦撫平豫州,他們就會掉頭北上,清剿他這支無根之草般的殘軍。
張遇心頭一陣“明悟”。自己失去的不僅是豫州,過不了多久還要搭上這條性命。“罷了,找個地方保命吧。”喃喃自語中,他縱馬下了河堤。
“使君!你說什麼?攻還是不攻?”等候將領的部屬沒有聽清他說的是什麼,攆上來大聲追問。
“不攻了,我們到幷州去……”
張遇灑脫地笑了笑,繼而補充道:“派人快馬趕往西枋城,通知王泰將軍即刻撤離西枋城,向獲嘉方向退卻。張某在鳳凰山南麓等他。”鳳凰山既是今日新鄉市鳳泉區的鳳凰山,是西枋城前往獲嘉的必經之路。
四月二十九日黃昏,張遇命令撤離的將令傳到西枋城,正自坐立不安的王泰如釋重負,傳令豫州軍士卒即刻準備撤離。
原來王泰午後收到斥候探報,鄴城援軍到了!蔣幹統帶兩萬人馬午時抵達東枋城,午後在衡水營的接應下渡過淇河與張溫部會合。
王泰瞭解蔣幹,知道此人並非張溫那樣的庸手。對方既然來了,一定會做點什麼。以王泰估計,對方夜間若是沒有動作,明天一早定會出現在西枋城下;那時他將很難從大軍之中安然突圍。王泰想在蔣幹到來之前撤離西枋城,可張遇給他的將令是堅守兩日,等幷州軍前來接管。問題是,誰也不敢肯定幷州軍是否會前來接管!
就在左右為難之時,撤離的將令到了,王泰怎肯等到蔣幹兵臨城下再走,當晚便率兵從出了西門,循路向西南方的鳳凰山趕去。遠離了西枋城,心絃漸漸松馳下來,王泰這才感覺到不對。
“這是怎麼回事?為何不向南迴豫州,怎麼像是往河內方向撤?”王泰喊來傳令的信使追問。
傳令信使是張遇親衛,見識頗廣,明瞭豫州軍眼下的處境。當下黯然答道:“官渡浮橋丟了,我們…回不了豫州了。”
“什麼?”王泰驚得差點從戰馬上摔下來。官渡浮橋丟了,不能迴轉豫州,這對張遇意味著什麼,他非常清楚。
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桓溫…。好不容易找到的靠山竟然無法依靠。唯一的希望就這麼隔著黃河眼睜睜看著卻不能成真!
頭痛之餘,王泰驀然生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感覺。張遇兄弟,這是命!你只有富貴之命,沒有那種命啊!
嘆惜一陣,王泰無奈地搖搖頭,將紛亂的思緒盡皆拋開。對於不能迴歸豫州,他並不是特別在意,豫州不能去,去幷州也是一樣,他不僅和張遇交好,和張氏其他人,諸如以前的張舉,現在的幷州刺史張平關係都很不錯。
四月三十日午時,張遇和王泰在鳳凰山會合,唏噓一番之後,兩人很有默契地把豫州拋擲腦後,兵合一處趕赴獲嘉。他們不知道,這時候,荊州刺史樂弘正在心裡唸叨他們二人,指望兩人儘快回兵救援自己。
四月二十七日早,樂弘攻破金墉城,張遇預定計劃是,金墉城破以後,樂弘率兵繼續西進新安,堵死關中軍東出路徑。只是沒等樂弘收拾罷殘局動身,當天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