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東進中原,孫策未必就沒有這個想法。”
荀彧也道:“江東地貧人少,唯有廣積糧、緩稱王,待中原大亂時,再伺機北伐,才有可能佔據一席之地。曹操只有徹底穩定南方,才能放心的和袁紹放手一戰,孫策這個時候渡江北伐,和曹操大規模開戰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反而劉表闇弱,若能趁勢奪了荊南,孫策自會實力大增。若荀所料不差,這一切應應該是出自戲平的謀劃。”
羅徵哂道:“自古以來,天下統一皆由北向南,自西而東。這其中有天時之利,也有地理及人和的因素。不論是風民悍勇。還是物產豐饒、及人口、兵員構成上,南方都不及中原和西北。北方多平原。利騎兵馳騁,江東連戰馬都沒有,孫策靠什麼逐鹿中原?”
法正也道:“主公所言極是,孫策若守著江水偏安一隅,尚有幾分可能。若想渡江北伐逐鹿中原可沒那麼容易。不管曹操和袁紹誰勝誰負,孫策也沒可能入主中原。”
荀彧道:“話雖如此,但主公亦不可輕敵大意,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
羅徵點點頭,就不再提這茬。孫策雖然也是個人物,但還不是他的主要目標,他的主要目標是曹操,一天不把曹阿瞞那老賊乾死,心裡就會不踏實。
然而換個角度想想,這未嘗就不是一種動力。
正是因為知道曹操的厲害,羅徵才一直壓榨自己的潛力,一直在快速成長,從來不敢小視天下英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曹阿瞞帶給他的壓力,也是鞭策他進步的動力。
羅徵轉念一想,估計曹操也會有這種感覺吧!
就像賽道上的兩個競爭選手。你追我趕誰都想跑到前面。
或許曹阿瞞的壓力比他還大,因為羅徵一直佔據了極大的地理優勢,因此在戰略上始終佔據主動。而中原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四周又多強鄰,地理上毫無半點優勢可言。曹阿瞞在戰略上一直都處於被動狀態,且始終落後羅徵半步,壓力應該比他要大的多。
然而話又說回來,在這種不利的局面下還能一統中原,可見曹操此人才略。
換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統一中原幾乎沒有可能。
羅徵問道:“新軍整編的如何了?”
賈詡道:“已整編完畢,各種正在操練,不過尚有一事,還需主公定奪。”
羅徵道:“何事?”
賈詡道:“今主公治下已有關中、涼州、河套、漢中等地,百姓漸足,錢糧日盛,正可謂兵精糧足。收上關中、涼州、漢中等地又大獲豐收,河套種了一季金米也頗有收成,治下已無錢糧輜重之憂。在下以為,是時候對固有的軍事體制進行變法了。”
“變法?”
羅徵認真起來,抬了抬手道:“文和說詳細點!”
賈詡看向荀彧,道:“還是文若來說吧!”
荀彧也不推辭,道:“先秦利兵甲而侵吞天下,雖二世乃亡,實只崇法治,不尚禮教而招致滅亡。但不可否認的是,先秦軍事體系之強大,還要在前漢之上。爵位始於秦,先秦置二十等爵位,封賞有功將士,以此提高軍隊戰爭的積極性,確實是一項創舉,從根本解決了軍隊厭戰的問題。秦軍規定:斬獲敵方“甲士”首級,可得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如此一來,士兵上了戰場,自然人人無不效死命殺敵,故爾秦軍強盛遠勝六國,這也是軍隊強大的根本。”
賈詡道:“兩漢雖然承襲了先秦的大部分制度,但卻似是而非,特別是在軍功爵位上做的並不好,遠不及先行。比如爵位,不再是靠軍功獲取,無功之輩皆封列侯,軍隊拼死殺敵士兵們卻得不到獎賞,軍隊的戰鬥力自然每況愈下。”
羅徵凝思半晌,道:“文和的意思是,要在我軍推行秦軍法度?”
荀彧道:“是借鑑秦軍法度,而不是完全照搬。畢竟秦軍法度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我軍可以借鑑,但不能完全照搬,要根據主公治下實際,制定一套適合我軍的軍事制度才行。”
羅徵頗有興致道:“說詳細點!”
荀彧道:“要想支撐龐大的軍事戰爭體力,不只是要對現有的制度進行變法,還需要民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撐。比如秦軍規定的斬獲敵方甲士首級,可得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爵位可以封賞,但田一紅頃、宅一處、僕人一個何來,這些都需要龐大的物力和財力支撐,否則拿什麼賞給立下戰功計程車兵。若做不到賞罰分明,變法就是空談。”
羅徵連連點頭道:“本將軍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