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李傕麾下軍卒大量逃離軍營,實在混不下去了,張繡才找個機會脫身,秘密逃到涼州來見叔父張濟,可謂是歷盡了波折,箇中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張濟默然半晌,才道:“錦榮先在府上住下吧,好生休養一陣,待為叔修書一封,看能否為錦榮開脫。羅徵頗有容人之量,諒不致為難錦榮。”
張繡拱手道:“全賴叔父作主。”
二月,天氣剛剛回暖。
袁紹就迫不及待的親率三萬大軍,擊破壺關,擒殺上黨太守張揚,殺進了幷州。幷州豪強林立,沒有統一的勢力,如何抵擋袁紹兵鋒,無不望風而降。
趙雲接報後,唯恐袁紹趁勢渡河殺進河套,當即調集兵馬屯於採桑津。
好在袁紹雖然志得意滿,但也沒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知道羅徵那廝並不好惹,而且南下中原是即定戰略,不可更改,這個時候背棄盟約,與羅徵翻臉實為不智,並沒有趁勢大舉進兵河套,在攻下晉陽後就迅速理政安兵,收編幷州兵馬。
訊息傳到許昌,曹操也顧不上再攻打荊州了。
袁紹已經平定了河北,今年不來,最晚明年必然要大舉南下。
這個時候不積極備戰,哪裡還有攻夫去打荊州。
正因此,劉備才有機會喘口氣,抓緊時間拉攏荊州士族,收買人心。至於荊南,暫時也顧不上了,只命關羽引一軍守住巴陵即可。
孫策豈會錯失如此良機,開春即出兵荊南,連下桂陽、零陵二郡。
從初平元年諸侯起兵討董到建安七年,短短近十年的時間,天下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顯赫一時的諸侯在不斷兼併的過程中,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之下,也有人趁勢崛起,最終站在了歷史的大舞臺上,與幾個最強大的諸侯爭鋒。
比如羅徵,再比如子承父業的孫策。
而劉備雖然尚未入主荊州,但幾番顛沛,卻也開始出人投地。
但更多的人,則黯然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比如劉表,再比如劉璋。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戰爭的規模也越發龐大,從初平元年各路諸侯的幾千兵馬,最多不過兩萬兵馬,到現在的動轍五六萬兵馬,戰爭的規模不斷變的龐大,各種戰術策略也在隨之變化,不論是曹操、袁紹,還是羅徵等人,都是八仙過海,大顯神通。
各種陰謀詭計、軍略奇謀層出不窮。
至於各種戰術的演變,更是在不斷向前推進。
毫不誇張的說,戰爭就是個催化劑,雖然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在某些方面也同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兵器鎧甲等,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提高軍隊戰鬥力,諸侯都在費盡心思的改良軍隊裝備,鍛造的技藝至少上了一個大臺階。
最為突出的,就屬羅徵的西涼軍事集團。
在羅徵不遺餘力的支援下,關中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技藝遠勝前朝,而糧食更是連年大獲豐收,關涼之地再無饑民,遠不似曹操治下的中原,饑荒遍地。(未完待續。。)
第345章明確的訊號
曹操同樣雄才大略,也想治理地方,鼓勵農耕,修繕兵甲,但羅徵和袁紹卻並不給他這個時間,只能不斷的對外用兵,穩固邊防,應付袁紹的大舉南下。
三月,羅徵以張松為益州刺史,費詩為別駕,王連為治中等,並大肆起用西川本土士族治理郡縣,完全奉行了川人治川的策略,並未趁機安插心腹。
又以嚴顏為巴郡太守,命大將徐晃鎮守魚腹,川將張任守白帝。
西川本土士族一舉將東州士連拔起,重新走上了西川政治舞臺,無不歡欣鼓舞。又見羅徵信守承諾,並沒有將關中和涼州的政策在西川強行推行,始才真正放下了心。
至於剩下的川軍,則全部發往關中,興建屯田大營。
羅徵採納了賈詡的建議,沒有派西涼軍入川。但除了鎮守西川門戶的兵馬,剩下的川軍自然不能再留在西川,否則羅徵入川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五月,西川稍定。
羅徵當即班師回長安,西川士族結隊送出二十里。
成都,益州刺史官邸。
“來來來,大家飲酒!”
送走羅徵,張松當即宴請費詩、王連等人。
席間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氣氛極為熱烈,眾人無不喝的紅光滿面。
張松頻頻勸酒,對費詩道:“公舉今主持西川政務,可要費心好生打理吶,及早將一應糧秣輜重送往魚腹軍中,以免讓將士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