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一個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我比較傾向贊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翻譯成什麼呢——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劉備的託孤之詞引來了後人的無限猜測,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連康熙皇帝也曾有過評價。劉備是一國之君,康熙同樣是皇帝,所以康熙對劉備託孤的評價就格外令人關注。那麼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夠猜到劉備的心裡去呢?易中天先生對劉備的託孤之詞又是如何認識的呢?

劉備這樣說,是有意施壓呢,還是無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還是預設圈套?這個問題,只有一個人能回答,他就是劉備。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後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測。那麼既然都是猜測,那麼誰的猜測可能會準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麼人?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麼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託孤之詞的判斷是什麼呢?三個字:“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麼會說這種猜疑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啊這些話。最後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

那麼康熙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倒不是什麼三國陋習,而是帝王心思。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不管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好到什麼程度,他也是君臣關係,他變不了我們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個帝王對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們的頭腦裡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劉備這樣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打下來的江山是絕不肯讓給別人的,我是一定要傳給兒子和孫子的。包括劉備,包括孫策這樣還沒有當皇帝的,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君主的人,都是這種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個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子弟還很年幼,孫權18歲,劉禪17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紀輕輕的就出來當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臣、大將,他鎮得住嗎?如果他鎮不住,他們即將離開人世的父親和兄長能放心嗎?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沒有辦法,就只有託孤。那麼託孤你選擇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關係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強。關係不好,你不敢託給他;關係好,威望不夠、能力不強,你託給他不中用啊。但是誰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強,他就不會取而代之嗎?將心比心,他必定會產生這種疑問。我在前面的節目裡已經講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劉備是潛龍,諸葛亮是臥龍,這兩條龍在一起共事那麼多年,誰不知道誰啊?

這個時候,心裡面肯定都有一個疙瘩。而託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說開說透以後,雙方釋然,各自放心。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於國於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的託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絕對不會把帝位讓給臣子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兒子劉禪又沒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只得開誠佈公地託孤於有威望、有能力的諸葛亮,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劉備臨終前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很可能是對諸葛亮的試探。那麼劉備這樣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究竟是對諸葛亮放心還是不放心呢?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究竟佔有怎樣的位置呢?他們君臣之間究竟是怎樣一個關係呢?

託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這兩個人關係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赤壁之戰之前。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諸葛亮的工作是什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當然,這個不意味著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著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因為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