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裡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裡,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計程車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麼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於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麼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計程車人集團並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麼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麼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後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過於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麼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麼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過自己什麼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後來曹操那麼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總而言之,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麼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根據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還是可信的。諸葛亮在當時的確小有名氣,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願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認識,以司馬徽和徐庶為代表的荊州士人集團起了推動作用,這也促成了後來的三顧茅廬。那麼,三顧茅廬的真實過程是怎樣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說中所說的那樣呢?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裡讀出了資訊,“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裡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諮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瞭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那麼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麼《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裡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作的?孔明先生,然後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裡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後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後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後,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麼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後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後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