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爾與西部一帶,那裡才是自古以來中亞入口的門戶,重兵不在,地方兵又沒集結起來,大的當然順手了。
不過打到了王舍城,推進過快這個弊端卻也顯露了出來,孟加拉加半個摩羯陀,一個半省的土地,上千裡補給線上依舊忠於天竺的地方領主,婆羅門們以及地方長官蒙薩塔依舊不斷騷擾唐軍的補給線,並且前方的戰爭也越發的不好打起來。
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如何維持補給線的李捷不知道,反正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是需要吃飯發餉的,屯駐王舍城然後撤兵這時候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了。
不過回去也不是大步流星走回去,李捷大軍是打過來,再打回去。
照比華夏的大一統,天竺的封建制可是真的很徹底,地方總督控制城市,廣袤的鄉村卻是由受冊封的婆羅門來統治,婆羅門管理地方的土地,財政稅收,甚至於所控制地人民的思想。
另外,天竺的封建化才剛剛開始,熱帶雨林還是存留了數量廣大的叢林部落,這些部落類似於呂宋上的黑人部落,完全是原始部族封建制,但這些人數量廣大,而且蠻勇異常,尤其是掌控在他們手裡還有強大的戰爭利器,戰象。
就算天竺的雅利安王公們也需要安撫這些人,哄著這些部落在戰爭時候出丁出象,對於唐軍,叢林部落就更不買賬了。
這一次,打回去卻要比打過來更困難,取得了王舍城的僧眾支援,李捷對於地方婆羅門實行了兩手計劃,願意在王舍城派來的僧眾勸說下放下武器投靠閩國的婆羅門,閩國還保留他的權利與地位,授予閩國官職鄉長或者里正繼續統治地方,對於冥頑不靈的當然沒的說,大軍剿滅。
這場戰爭打的分外殘酷,不單對於天竺土著部落,對於唐軍也是同樣,經常需要深入熱帶雨林中去攻擊掩藏在雨林深處的土著部落,還要經歷戰象與暗處埋伏的考驗,幸好,構成唐軍的主要部分中還有來自東南亞的黑人,馬來人以及畲人,曾經的山地軍也不是好惹的,戰事還打得下去。
度過了一個戰場新年,次年三月,李捷這才率領大軍回到了孟加拉灣的蘇大港,此時閩國在天竺東北部的統治才基本建立起來,一半地方上的村社鄉長里正被換成了唐人,戒日王朝分封下來的領主蒙薩塔幾乎全都被拔出。
並且最讓李捷得意的是他終於修建出了天竺第一條大路,征戰過程中唐軍連續清掃了數十個叢林部落以及蒙薩塔領地,俘獲了快二十萬俘虜,沿途順道就鑿山修建起了一條大路來,沿著王舍城一路串聯起唐軍所攻佔的城市,一直到蘇大港。
有了這條生命線,唐軍在東北印度的統治當即就順暢了,源源不斷的財賦開始源源不斷的向蘇大港輸送,各地叛亂後唐軍平叛速度也快了許多。
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歡迎唐軍到來,永徽二年三月,李捷班師蘇大港的時候,在這裡就受到了天竺人盛大的歡迎。
首先是佛教徒,就算佛教在全天竺具有統治地位了,雅利安人原始遺留的婆羅門教政治上依舊有天然優勢,佔據了大批土地,不斷接受貴族們,剎帝利們的土地饋贈,並在教理上向佛教發起進攻。
佛教之所以在天竺受歡迎,一方面是他的哲學觀,以及輪迴思想給廣大疾苦民眾一個解脫的方向,另一個方面,佛陀喬達。摩悉達多出身也是剎帝利階層,天然上,佛教的種姓順序是剎帝利,婆羅門,伏舍,首陀羅,姿態放得很低,當然受剎帝利階層的國王武士歡迎。
如今李捷一路上武力剷除了婆羅門的勢力,兼修建了不少佛寺,投桃報李,王舍城的佛陀們開始極力推崇李捷的統治。
另一個方面,閩國還在天竺有個最早支持者,印度的大商人們。
自古以來,印度的大商人們就參與到國際貿易中,從青銅時代與巴比倫,埃及的貿易一直到現在,尤其是閩國崛起後,近兩年走海上絲綢之路的天竺商人越來越多,發家的也越來越多。
以月長石,藍色大寶石,珍珠瑪瑙,波斯的青金石等各種珠寶,豆蔻,丁香,檀香,樟腦等各種香料以及馬匹,大象去東方換取絲綢,瓷器,茶葉等等特產已經成了不少商人的主要營生,尤其是閩王都督府更類似於與一個大商人的集合體,同類相親,天竺的商人們更歡迎李捷到來。
從蘇大港被閩國設為自由貿易港後,原本因為天竺北方政權壓制而多數存在於南方沿海的幾大天竺行會居然舉家搬遷到了蘇大港,沒用閩國花錢,這座港口就擴建了幾圈。
“閩王完碎完碎,完完歲!”
三月初五,閩國大軍剛一開進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