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0部分

皇殘暴,修皇陵,修長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勞動天下民不聊生,但換一個角度看來,正是不斷派下來的勞役讓曾經分為七國,意識形態上有著嚴重分歧的七國遺民融合在了一起,為大一統的華夏江山打下了基礎。

雖然敗在了阿拉伯戰場上,不過臨行撤退前,唐化後的天竺人同樣的鐘勇熱血給李捷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孔子言,有教無類。單單重視唐人,他手中就只有幾百萬人口可供驅馳,還要防備著各民族叛亂,可要把境內各族融合起來,他就有數千萬龐大的帝國民力可供揮霍。

這才是李捷停下了征戰,回頭專心治理國內,動用全國之力下如此大決心修運河水利工程的主要原因,當然,其他原因也有,恆河氾濫的不像樣子是一方面,印度水利資源豐富,不好好利用實在太可惜了又是一方面。

而且這次修運河又與以往歷代朝廷,甚至往後推上千年的朝廷修河政策不同,頭一次官府將興修管理大型水利設施的權利讓給了私人,商人們倒是滑頭,恆河數千公里的流域被分為三十三段,深入農業區的二十段根本無人問津,恆河由孟加拉通往京師,再向北去喜馬拉雅山口的重要十三段商路反倒爭搶的大破了頭。

修河工程量浩大,耗資驚人,不少商人自己根本負擔不起,也是頭一次,古代商人又無師自通的學會了融資手段,學會了貸款,各種運河管理公司應運而生,外國資本的注入又帶動了本國資本的好勝心,差不多一半的京師世家商人也是加入了運河的投資當中。

照比歷朝歷代修黃河,動用百萬人,一修就是十多年甚至百年,閩國的工程時間卻又縮短了不少,僅僅需要五年。

倒不是李捷學隋煬帝,死命逼著老百姓幹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