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上的薩滿教為阿爾泰語系如滿洲族、維吾爾、蒙古等民族所信仰,其信仰主要是萬物有靈論、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薩滿教的基本特點是沒有始祖、沒有教義、崇拜多種神靈,沒有組織、沒有固定的廟宇教堂、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
薩滿教的主要活動是跳神。
史官不用“薩滿”這個名詞,在文字上只稱其為“巫”。薩滿一詞最早是在我國史籍中出現的。《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兀室奸滑而有才。……國人號為珊蠻。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變如神。”
在匈奴、柔然時代,薩滿在政治、軍事上都起著一定的作用,凡戰爭或其他處於猶豫狀態的事件,最後要取決於薩滿。北方民族的薩滿,大不同於中原的巫。薩滿必須具備許多常識或知識,能夠觀察事物的發展,預測未來,敢預言吉凶。
=
拜火教:
拜火教,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以其創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紀中葉,東傳入中國,4世紀中葉,傳入中原,其神被名之為“胡天”。至唐代,被名之為火祆教。“祆”其音屬於外來音,是唐人據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陳垣先生曾考證:“不稱外國天神而稱祆,明其為外國天神也。”陳垣先生著有“古教四考”之一,《火祆教入中國考》就是其中之一,對此教的歷史和教義有詳盡闡述。
=
鳥身祭司。突厥鬥戰神:
1999年在太原發掘的虞弘墓證明,還在突厥汗國建立之前,就有拜火教徒在草原上活動。虞弘墓最早出土了有鳥身祭司的葬具。
中國境內還發現過其他一些有拜火教藝術風格的墓葬文物,例如安陽出土北齊石棺門柱上的火壇與祭司。
在蒙古國後杭愛省哈沙特縣和碩柴達木,矗立著著名的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這裡有一塊出土於闕特勤墓地的紅色花崗岩巨形石板,其表面陰刻線雕,和在國內虞弘墓等出土葬具上所發現的兩個鳥身祭司相對護持聖火的圖案非常類似,只是這塊巨石線雕上半部殘缺,圖案也較國內所出簡單粗獷。
這件文物對於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