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部分

其對國祚的威脅性卻要小於中外府。此刻皇帝有無上權威,他可以隨時撤換隸尚書事的宰輔,也可以隨時撤消大行臺。在皇帝和大臣們的眼中,李丹和大行臺的份量和威脅性都已大大降低。

當然了,如果宰輔是宇文泰、高歡或者宇文護這樣的一代豪雄,那則另當別論,但今日的大周宰輔是名不見經傳地李丹,他的靠山主要是皇太后和弘德夫人,他這個宰輔和京外大行臺的份量可想而知,這將最大程度地讓李丹在不損失目前權柄的基礎上,迅速滑下風口浪尖,隱藏到安全地地方,悄悄蓄積實力,準備在關鍵時刻發動致命一擊。

至於高熲和蘇威,顯然看中的是大行臺地尚書令和尚書僕射。等到有朝一日李丹崛起了,大行臺成為實際上的國之中樞,他們兩人的地位則如日中天,極度顯赫。

李丹完全明白了新官制的妙處,對高熲和蘇威之才更是欽佩不已。

長安。

關中的形勢越來越緊張,先有幾個地方因為徵調徭役和驅趕佛道信徒爆發了幾場騷亂,接著傳出前線大敗的訊息,京畿很多富豪開始撤離長安,這引起了百姓的恐慌,更多的人攜家帶口加入到逃難大軍。

李丹到了京師,馬上進宮覲見天子、皇太后和弘德夫人,詳細述說了東線戰局。大軍將士人心惶惶,矛盾激烈,攻防無序,指揮不靈,臨陣逃跑者、投降者、倒戈者層出不窮,形勢之嚴峻,遠遠超過了先前預料。

李丹為此向皇帝呈奏幾個應對之策。

修改官制,利用朝中很多大臣都在戰場上這個難得時機把權柄集中於皇帝,皇帝獨攬大權,皇權重振,如此則反過來有利於皇帝對府軍的控制,對前線各級統軍大將們的控制。

急速從各地調集大軍保護京都,為此需要即刻徵調隴西、河西和荊襄三地大軍。正在擴建的十五萬府軍和州郡兵也一邊組建一邊趕到京師集結強訓,以便在危急時刻投入戰場,考慮到各地,尤其是關中各州都有很多拒不還俗的沙門道士,為了把他們對州郡的威脅降到最低,即刻強募入軍,拒不從軍者,斬。

太傅竇熾、太師尉遲迥和大司徒李暉都在含仁殿,聽到李丹的奏議嚇了一跳。強徵沙門道士從軍,過去只有拓跋大魏的太武帝拓跋燾在滅佛的時候幹過,現在李丹也步其後塵,為了擊退敵人不顧一切了。

“和突厥、吐谷渾、大陳的談判都還沒有結果,怎能把三地府軍調入關中?”尉遲迥怒聲責問,“你想把大周的國土拱手送人嗎?”

“正有此意。”李丹稟奏道,“此時此刻,國祚第一,如其談判遲遲沒有結果,延誤救援時間,導致國祚不保,還不如暫時滿足他們的要求。等到我們保住了江山。恢復了元氣,再把失去的土地連本帶利奪回來。”

兩下權衡取其利,李丹反覆解釋勸說。小皇帝不耐煩了,說不就是幾個城池,給他們就是了。弘德夫人雖然心有不捨,但此刻兒子地皇位重要,所以她勉強也同意了。皇太后一切都聽李丹地,李丹怎麼說。她就怎麼應承。

關於官制的修改也有爭議,皇權的過度集中顯然對門閥世家分享權柄和財富極其不利,這一點朝堂上下是有共識地,然而蘇威、高熲等人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自己的利益上,他們看得更遠,他們考慮的是漢人攫取權柄,繼而重建漢祚這遠大的理想上,而宇文氏著眼於鞏固自己的權柄。雙方有共同利益需要,所以李丹和宇文氏宗室大臣這次非常一致,態度很堅決,而弘德夫人和皇太后也極力支援。這件事最後就強行透過了。

議事完畢,小皇帝把李丹留了下來。他想拜自己地母親為太后,但按律大周后宮只能有一位皇太后,而且他擔心母親不答應,所以他想請李丹聯合一幫大臣上奏,然後他順水推舟下旨就行了。

李丹認為這也沒什麼不妥,小皇帝還是蠻有孝心的,唯獨就是需要皇太后同意。李丹獨自覲見了皇太后,把皇帝的意思說了一下,他個人認為皇太后和弘德夫人私交不錯,很多事兩人都有默契,尤其在需要小皇帝這件事上,兩人絕對一致,如今弘德夫人過問國事有干政之嫌,如果她也能成為太后,有事兩個人一起商量,名正言順,那對皇太后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皇太后毫不猶豫地答

為這件事得罪小皇帝和李丹實力大可不必,而且她的弘德夫人,為此她馬上請來了小皇帝,主動提出了請求。小皇帝大喜,央求李丹即刻上奏。

李丹乘著皇太后和小皇帝心情大好的時候,提出在同州建大行臺。這一仗關係到大周存亡,自己做為輔弼大臣,總不能待在長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