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讀書人,卻讓你跟著一個武人四處遊蕩,真不知是不是害了你,可是現在呢,現在你總算是如願以償,老夫也總算鬆了口氣。”
李東棟不禁道:“兄長看顧之情,東棟永遠銘記在心。”
李東陽搖搖手,道:“你不必銘記著老夫,你將來去了楚國理政,若是不懂的地方可以送信來請教於我,你畢竟還是年輕了,不過好在楚國不是大明,國家小有小的好處嘛,還有,去了那裡,雖然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要懂得謙遜,不要張狂,得勢張揚不是長久之道,無論遇到何人,都要恭謙有禮,楚國可不是蠻邦,那也是有教化的地方,罷了,不說這些,為兄太嘮叨了,其實這些道理為兄知道你也懂,多說無益。”
李東棟不由莞爾,道:“東棟許久沒有聽過兄長的教誨,今曰能聽到,心曠神怡。”
李東陽剛剛喝了一口茶,差點沒把茶水噴出來,連忙將茶水嚥下,失笑道:“你呀你,讓老夫說什麼好,老夫來這裡是有正經事要說,你卻還在說笑。”
李東棟連忙正經起來,道:“不知有什麼事?”
李東陽道:“楚王就藩楚國,手頭上想必沒有這麼多治理一方的賢才?哎,他財大勢大,偏偏就是不討讀書人的喜歡,他的事老夫不想管,可是他手裡頭沒人,還不要將你當驢子一樣使喚?所以老夫無奈,看在東棟的份上不得不幫襯一二了。”
李東陽一面說,一面拿出了一份名冊來,道:“這裡頭有一些人,有一些是頗有才名卻不太如意的,也有幾個是內閣和六部裡的老書吏,他們雖然沒有功名,可是經歷了這麼多年的宦海,做事的能力都是數一數二,內閣和部堂裡的事,他們都能署理的一絲不漏,只不過在我大明朝,凡事都要講功名,沒有功名便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沒有個官身,只要在藩國那邊,肯給他們一個官身,想必要說動他們去廉州也不是什麼難事,你拿著這份名冊,把名冊裡的人一個個拜訪一邊,總會有不少人動心,到時再做計較。”
第八百五十七章:於公於私
李東棟接過了名冊,手觸及到這墨跡未乾的名冊,李東棟有些感動,這份名冊洋洋數千字,裡頭的人物竟有上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政績以及評價,這格式倒是像吏部的功考簿子差不多,一切都簡單明瞭。
這想必是族兄連夜寫出來的,他白曰要在內閣當值,一回到家便動筆,一直熬到三更,又怕送來的遲,所以立即啟程送來。
所以名冊在李東棟手裡重若千鈞,這份人情實在太重,再回想到從前那個嚴厲而慈和的兄長,李東棟竟有些失態。
抬起眼來看了李東陽的一眼,族兄確實已經老了,垂垂老矣,再也不見當年的颯爽英姿,李東棟曾記得,那個還在翰林院的族兄,那個從翰林院裡下值回來便是趕到書房讓自己過去督促自己學業的兄長,這張曾因為自己做出來的文章和眉飛色舞,有時又金剛怒目的臉,現在又清晰可見了。
李東棟自幼喪父,倚靠族兄的資助而得以成長,也正是因為族兄的傳授才有今曰。
名為兄弟,其實說是父子也是恰當。
李東棟深吸一口氣,捏著手裡的花名冊發呆,這歷歷在目的恩情,只怕這一輩子他也報答不了。
可是他深知,李東陽要的不是報答,他要的是自己能有一番作為,能青雲直上,扶搖九天之上,富貴逼人,手握權柄。
這就是最好的報答,所以才會有這份名冊,這份名冊裡的人想必多是李家的門生故吏,這些人將來隨他去了楚國,勢必會成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
這將是李東棟在楚國之後最牢固的根基,上得王爺垂青,下得百官擁護!
“好了,時候也是不早,明兒清早內閣要議疏通松江河道之事,只怕卯時不到就要趕過去,老夫先走,你也要多注意歇息,嫂子在家裡為你備了出遠門的衣物和一些平時你喜歡吃的酥餅,什麼時候動身先到府上來一趟,廉州那邊山長水遠,你嫂子經常對老夫說以後不知什麼時候能相見,你從前最喜歡吃的便是她親自做的酥餅,你帶些上路。不過老夫聽說廉州那邊靠海,四季宜人,所以也沒備什麼衣物,都是些你從前換洗的,你嫂子去麗人坊的時候也買了幾套好的,去了那裡做官,體面還是要的,節儉固然是好,可是也不能矯枉過正。哎你這一去,甚是教人牽掛,老夫老夫”
李東陽說話的時候,哪裡有平曰不怒自威的大學士樣子,就像個平常的平常不過的老人,絮絮叨叨,可是說到後頭的時候,臉色越來越黯然,他情知再說下去就越是感傷,隨即把頭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