咧咧的在曾一陽起草的電報上籤上了名字,然後遞給謝維俊。謝維俊搖著頭苦笑著也簽上了名字。很快這份電報就送到了電臺,發往西安。
這是拖不得的大事,中央接到電報也是嚇了一跳。
軍委立刻召開會議,研究冀中的問題。八萬人,聽著就提氣,但要是明白這八萬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總數不到三萬支步槍,還大部分都在王炳南的冀中分割槽手中。
其中的局勢,就能揣摩一二。
40軍鞭長莫及,冀中根據地已經管不上了,之後的會議圍繞著由誰出任冀中軍區的司令,需要多少政工幹部,從西北派出去,又由誰領導。
最後,在聽取各方建議後,將冀中軍區改名成為中原軍區,司令人員也由徐向前擔任,政委由時任抗大副政委的滕代遠擔任,併兼任中原軍區第一書記。
命令下達後,40軍只要以軍部的名義,起草一份電文,給王炳南,讓他接受上級派來首長的領導,基本上王炳南也跟40軍沒多大關係了。
反而在唐縣等地打游擊的徐總指揮接到電報後,一時間不知所以。
129師的副師長只能指揮十分之一的兵力,準備在出晉東發展,這其中的關鍵,只有他自己知道。
好不容易在唐縣等地收攏了一些潰兵,發展了一些新兵,部隊也漸漸的有了些起色。尤其是在獲得了40軍兩個主力營的補充後,對上日軍作戰,也不會擔心部隊新兵過多了。
一邊打仗,一邊訓練部隊,半年後,這支八路軍遊擊縱隊已經出現雛形。
但是可惜的是,徐總指揮準備進入的區域被40軍佔了,沒錯,他也看上了山東中部丘陵地帶。
地形複雜,但是戰略意義重大。膠濟線、津浦線都從這裡透過。只要戰據沂山、蒙山、尼山、魯山等地,不但能夠拖住大量的日軍,而且周圍的群山也是很好的游擊區域,開闢根據地,發展幾年,在戰略上完全能夠取代山西,成為遊擊主戰場。
可惜,就是慢了一步,本想著等徐州會戰結束後,整個山東局勢明朗後,再下決斷的徐總指揮,只能暗歎下手晚了。
但是從八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