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的徒弟,餘下的百分之二,才是王恭廠出來的,大明頂尖工匠——連同英宗這次賜給丁一的這批工匠算在裡面。要知道梧州工場,現時可是幾萬人的大工場啊,這流水線上零件下來的公差,有多少能符合得上工藝標準?符合不了標準的,別說裝上去怕炸膛,那麼複雜的槍機,裝都裝不上去!
“那能交付多少?”丁一也知道李匠頭的難處,所以退了一步向他這麼問道。
“最多十五挺。”李匠頭說著,還指著邊上那挺,“連它也算上。要是中間有人病了,十挺都湊不齊。”
丁一長嘆了一聲,這工業基礎薄弱就是這樣啊,他點了點頭道:“努力一下,過年、元宵先不要休息了,等我們出了海,你們再補休,湊個整數,弄個二十挺行不?”他說到後面,還是商量裡帶著討好的味道了。
不是丁某人不想王霸之氣一振全擺平,而是再怎麼振,這工業水準就在哪裡,怎麼也擺不平啊,他能畫出槍械結構圖,能描述出後座原理,工作原理,真讓丁一去做零件他也捉瞎的。丁一很清楚,加特林槍機的加工,大約還是用流水線,只不過這流水線,應該就是李匠頭和其他大匠、他們的親傳弟子在操作,為了控制公差,不可能讓那些剛進工場幾年的人來弄的。
“先生都這麼說了,小人盡力試試。”李匠頭長嘆了一聲,有點無奈地說道,“不怕說句不知好歹的話,以前在王恭廠,老覺官老爺看不上咱,不看重……有什麼新鮮活計,還得偷偷弄……活兒做得再好,也沒哪個大人把咱當人看……跟了先生,咱卻盼著,先生啥時看不上咱,也好讓咱喘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