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部分

亨出來鎮場。

不等他去請,在那桶肉粥抬上來的時候,武清伯石亨就先行過來了,此時看著附近城牆兵將的騷動,便使親兵去傳令:“奉議大夫丁如晉,出城偵查敵情,遇被俘虐戰士救之回營。武清伯率領親衛,正在仔細察驗歸人之中是否有敵方細作。”這是絕對不敢說假的,因為這六百多人如果之中有什麼問題,石亨是負不起也不會去負這責任。

不過事情說開,倒也就沒有波動,往往很多騷亂,就是因為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上面在搞什麼鬼。再說丁一的勇名,至少在京師提起,還是響噹噹,單騎迎回太上啊,這是實打實的事,誰敢在丁一面前提個勇字?太上都能救回來,別說這些俘虜了,底下士卒便有了這順理成章的思路,只顧著私自演義丁一的事蹟,把丁一說成頭大如鬥,身長八尺腰圍也八尺的存在,不提。

那些將官可不如士卒一般單純,知著這訊息的,無不愕然。

迎回英宗丁一手下有門生二百餘人,還有楊善這老狐狸相配合,加之當時瓦剌人的援軍還沒齊整,出其不意偷了英宗出來,雖是不世之功,但也可以理解的;只是這等事,可一不二不說了,丁一這夜出去身邊只有八個弟子跟隨,瓦剌可不比在貓兒莊駐紮時期。這是集合了兵馬要來攻城的,九人救出七百多人,真是匪夷所思!

這個年代並沒有專業特種作戰的課目,也沒有救援人質的課目,就連提野戰上系統的小隊戰術還要等百年後的戚繼光來創立。他們根本就理解不了丁一的行動方案,只能不住地感嘆:“上馬能破敵,下馬草檄書!真奇才!”、“允文允武,誠奇偉丈夫!”有些沒讀過書的將官,直接就冒粗口了,“入娘賊的!這丁容城還讓不讓人活!”也有冒酸水的。“呵呵,丁容城真能臣,我等看怕都可以請辭了?哈哈哈!”

石亨聽著杜子騰的稟報,臉色卻是極難看的,伸手招了一個親兵過來。匆匆提筆寫了封信,教那親兵送去于謙府上:“送予大司馬。速去!若有耽擱。軍法從事!”那親兵連忙接過了信,快步下了城牆。

下了城牆上得馬去,那親兵策馬沒奔上幾十步,卻就差點撞翻了一頂小轎,剛要訓斥那轎伕,卻聽於謙的聲音在轎裡響起:“出什麼事了?敵軍攻城了?為何這般慌張?”說著于謙便從轎子裡走出來。那親兵愣了半晌才滾鞍下馬,把信遞給於謙。

于謙藉著火把看了信,眉頭鎖出了個“川”字,長嘆道:“丁如晉啊丁如晉……”終於他沒有往下說。因為有轎伕、家人以及石亨的親兵在旁邊,於大人這極為注重聲名的人,不可能會留下什麼話柄給別人。

但於心中,于謙於大人是有著深切恨意的。

守城民壯在下面衙門的有意聯手之下,丁一的困境,于謙也不是不知道。

要說于謙故意想看丁一吃癟,那也實在太過牽強,畢竟每日手頭這麼多事,又逢大戰將起,兵部尚書哪裡有空專門去看丁一這個七品衙門首領官的笑話?但要說于謙不知道也是不可能的,只不過于謙在等著丁一低頭,只要丁一低頭,解決丁某人的問題,也就一句話的事,不就是兩三百兵員麼?碩大京師還調不出這點人手?隨便找幾個大戶人家的護院湊湊都有這個數了。

本來分一節城牆給國土安全域性衙門,就是要丁一低頭。

丁一若是不低頭,那麼一旦開戰,于謙也會調兵去援丁一所守的城牆,難道還真的一個衙門分一節城牆麼?翰林院是不是也分一節?御膳房、浣衣局呢?只不過到了論功的時候,國土安全衙門,就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吧,連自己負責的城牆都要別人協防,還有臉來提什麼功勞?那得看朝中大佬們的心情了。

但丁一終於沒有低頭,也沒有坐以待斃。

於是他又生事。

讓於大人頭痛的事。

“丁如晉此時在城頭吧?”于謙向那親兵問道,其實石亨的確信裡沒有提到這一點,但來問于謙,是否派出精銳去接應丁一的意思,是很明顯的了。但石亨絕不會在信中提出這一點,提出來,就是給於謙出難題了。石亨此時對重新起用、重用自己的于謙是極為感恩的,肯定不會挖坑讓于謙跳。

親兵搖頭道:“沒有,隨他出去八人都回來了,就是不見丁大人。”

于謙沉吟了半晌,卻是問道:“伯爺如何安排?”

那親兵搖了搖頭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于謙卻就重新入了轎子,吩咐那親兵道:“與伯爺說,此非常之際,城防不得有失!老夫隨後就到。”看著那親兵領命而去,于謙放下轎簾,踩了踩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