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些士子羨慕嫉妒是有,但出來挑釁找事的,倒就不多,因為丁夫子雖然腦殼壞了,但至少有錢,起碼那車架,還有邊上跟著的若干長隨,看著都是極為精悍,如果不是家世過人,想來就是很有錢。沒有人想無緣無故,單純為了嫉妒,去得罪一個有功名又有錢,可能家世還不錯的人。那是街頭小混混才會乾的活。
不過,若是自恃家世、權勢遠勝對方的人,卻就不一定了。
嚴州府同知的二公子,本來他和知府的大公子是被眾星擁月,行在前頭的,因為車轎卡住了,所以停駐下來,就四處行走,卻看著那玉人剝了橙,纖手如蔥,把一瓣橙喂入丁一嘴裡。他就受不了了,往自家長隨踢了一腳,示意去打聽一下丁夫子的底細,自己卻就行了過來拱手道:“不敢請教,兄臺如何稱呼?”
第十章依紅傍粉憐香玉(二)
同知的公子這麼客氣,那是衝著丁夫子的那輛敞蓬四輪馬車,還有那些長隨胯下高頭烈馬。從海外運回來阿拉伯馬的昂貴就不必提了,但幾匹高頭大馬,雖然少見,大明總歸還是有的。
這四輪馬車,在現時的大明,真是個稀罕物。
華夏的傳統馬車,走在鄉間的泥路上有著額外的便利,這絕對是無可否認的優勢。而獨輪車,依靠人力推行的獨輪,則比起兩輪的板車、馬車,都有著更為出色的靈活性,也絕對是無可否認的事。除了官道之外,很多地方的小路,都只能容下一頭牲口拉的車走,甚至更窄。因此後世許多人就說,這是華夏沒有發展四輪馬車的根本原因。只能容下一頭牲口拉的車走啊,四輪馬車怎麼走?
四輪馬車就鐵定得伏爾加河上的三套車,車身輕量化、載重量減少之後,不能一匹馬拉?
歸根結底就是華夏古代沒整出四輪轉向機構罷了。
秦始皇的年代都有九條馳道一條直道啊。
當然丁一所坐這駕,卻就是三套車了。
丁一倒也沒有失禮,坐直起來向那同知公子答禮:“有勞兄臺動問,學生姓丁,名德勝,字詠之。”又請教了那公子姓名,卻是姓王,喚作王原,字平之。因為還沒有弄清丁一的底細,王公子倒是客氣得要緊,圍著那馬車不住地稱讚。
當然,馬車上的玉人。卻是王公子不時偷瞄的主要目標。
不過他對這馬車的垂涎,卻也是真真實實的。
坐在兩輪馬車上絕對比坐在獨輪車上舒服,而坐在四輪馬車上。絕對比兩輪馬車舒服,這就是真正的道理!四輪馬車的轉向機構是個技術活,丁一儘管很早就搞出來,但不論是轉向機構,還是滾珠軸承,這個年代都是極為昂貴的東西。
特別是滾珠軸承,按李匠頭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丁一麾下的半水力、半畜力驅動的車、銑、刨、衝等機床,沒有那一整套的生產理念和加工設施,那大約王恭廠的大匠。一個人帶著一班徒弟,運氣好的話,弄兩年,能整出這麼一個軸承。不是說樣子象。是說能用,把每個滾珠都弄同樣大小,靠手工,就不知道得出多少廢品,硬度和耐磨性上,必然又一批廢品。
所以就算有一個拆開來,讓大匠去仿製,能仿製得出來。不過一個在梧州工場,一天只要原料充足。就能生產出幾百個的民用軸承,大約得費一個王恭廠的大匠兩年時間左右。
“整來幹什麼?哪個大匠失心瘋不成?”李匠頭當時是這麼說,因為這玩意又不漂亮,也不鋒利說能斷金切玉,於是討好上官不成,放在江湖上揚名也不成,誰弄?
所以四輪馬車,除了大明第一到第四師,還有六個陸戰旅館的彈藥運輸之外,基本上市面上是極少的,不是沒人仿製,這轉向機構有仿製得差不多的,這軸承的工藝含量在那裡擺著,怎麼弄?四輪馬車可比兩輪快多了,沒軸承,半路馬車散架不是說笑來著。
所以王公子旁敲側擊打聽著:“詠之兄這馬車當真難得,不知是何關節入手?可否告知學生?”又隱隱提起自己,“學生雖然不學無術,不過在場面上,仗著父兄的蔭護,還是略識得些人物。”這話看似在向丁一表示,只要有門路,他也有辦法弄到一輛四輪馬車的。
其實上,是說與車上四位玉人聽聞。
有錢,不若有權勢,在這大明年間,就是這樣的寫照。
他在提醒著車上的玉人,與其和丁一這有錢計程車子在一起,不若隨他這有權勢的公子歸去,才是一個好的歸宿。
丁一笑了笑道:“這馬車是一位朋友送給學生的,實在不能轉贈王兄,還請見諒。”
“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