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比現在這些軍人差?
結果怎麼樣?野戰,這個年代的明軍,就是扛不了瓦剌人啊,為什麼不能承認這個事實呢?但這麼直接噴必定是不行的,丁一隻好想了想對王振道:“但我軍的糧草一直都供給不足,士卒……”
“咱家知道,姓曹的在搞鬼!”王振恨恨地罵道,他說的就是首輔曹鼐了,“這廝可惡得很,弄一些經年老吏在賬目上做文章,遲遲不發糧來,不過咱家手下的兒郎們,也不是吃素的!”
丁一聽著,卻就記起後世歷史翻案風大盛時有一種說法,就是土木堡之役,是所謂文官集團出賣了皇帝、勳貴。理由就是英宗親征的大軍缺糧,幾個糧倉都出了問題,軍糧運不上來,而在英宗被俘以後,北京保衛戰馬上就有糧了。
第二十章獨立顧八方(三)
接著推斷出糧草是于謙負責,所以于謙就是出賣了皇帝和勳貴的操盤手。
這個相當於說那些糧倉得一直運不出糧才合理了。
負責運輸糧草的官員,眼看這糧食趕不上土木堡之戰,皇帝也被俘了……
得,大夥就該把糧食扔了,不然再運的話,趕上北京保衛戰,好,就是陰謀操盤手。
這種拍腦袋拍出來的邏輯就不要提了,光是說文官集團四字就好了。
面前這位大明當朝首輔,以及尚書王佐、鄺埜,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等,都在這一役以身殉國,文官集團不包括侍郎、御史,也不包括兩位尚書,連首輔也不在其中?這個所謂出賣了皇帝的文官集團,其實說的就是于謙吧?要不然這個文官集團數得上名號的還有誰?
于謙強大到可以害死權傾天下的王振,門生弟子比首輔和兩個尚書加起來都更加龐大,並且出賣皇帝這種謀逆的事,大夥也願意跟著他去做:跟著于謙,副都御史死就死了吧;跟著于謙,侍郎死就死吧;跟著于謙,尚書也讓他死吧,一個不夠,得死上二個才有誠意;至於首輔,也死吧有什麼關係?咱們跟著于謙啊!皇帝?一併跳樓吐血價賣掉!
大夥圖個啥?圖可以跟著于謙嘛,謀逆怕啥?座師門生算啥?
于謙似乎很清廉噢……沒關係,跟著于謙把皇帝、首輔、尚書等等出賣,可以加入文官集團……
按這邏輯,大明朝的所謂文官集團們,智商不知道有三十沒有;然後被他們這些人出賣的皇帝首輔尚書等人,大約智商二十吧?
不如直接來一句:正統年間。大明滿朝文武智商暴降,統統在三十以下!
或是說首輔、尚書、侍郎等等,為了成全于謙,他們決定了,不要命,活著幹什麼?王振權傾天下,為了成全于謙,不傾了,讓于謙弄吧,王振的徒子徒孫們。就啥也不幹,讓于謙折騰吧……
何必這麼麻煩?簡單點,于謙習得蠱術,腦控文武百官包括王振及廠衛,不就得了?
丁一再一次失語。曹鼐搞鬼?看怕是那些“兒郎們”侵吞國有財產“不是吃素的”才對吧?反正丁一是不相信,如果那些王振的手下。真的盡忠職守。單憑文官集團敢把糧草拖到這份上。
但王振都這麼講了,丁一還能再說什麼?
他也只好盡最後一點努力:“若果戰事不利,撤軍之時還是從來路走為好……”
誰知從來在他面前關懷親切的王振,這回突然變了臉:“放肆!軍國大事,安是汝可以插嘴?不須多言,回京去吧!”
丁一被他訓斥得愣住了。完全沒有想到他突然變臉。
而這時帳篷內那燈光之外的角落裡,丁一感覺有人隱隱盯上了自己,並且不止一人。
丁一隻好辭了出來,本來還想勸王振聽聽英國公張輔的意見。但此時看來,卻是不適合開口的。
與胡山往外走時,丁一被夜風一吹倒也清醒了,自己這八品小官,也就是差不多現代一個街道主任或是小鎮長的角色,仗著自己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世侄,然後跑去參謀長聯席會議跟人說這作戰路線不對,應該怎麼樣怎麼樣,要是不聽我的,失敗了,要怎麼撤怎麼撤……
的確,不論說得對或不對,除了被抽之外,似乎也真沒有第二種結局。
因為丁一完全不夠資格來說這個話啊。
丁一長嘆了一聲,被噴就被噴吧,只希望自己的話,能讓王振警醒也是好的。
畢竟,從來到大明之後,這位對自己還是很夠意思的,並且蠻真誠的感覺,如果可以丁一還是希望王振別把這二十萬明軍包括王振自己葬送在這裡。
不是丁一自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