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天開始。清政府的最高統治大權,便以這種極為特殊的形式出現,即太后垂簾與親王議政的聯合主政形式出現。
這是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聯合發動政變,推翻八王贊褒制而產生的新體制。
此前,十月初五日,內閣公佈取消肅順等所定的“棋祥”年號,以“同治”年號代。定以明年為同治元年。“同治”是指兩宮太后與皇帝共同治理大清天下之意,而非太后與親王共同治理天下也。
“棋祥”是贊襄八大臣為新皇帝所擬的年號。當時已鑄幣、印歷,為新君登位祝賀。政變後改年號為“同治”另鑄“同治通寶”
皇帝、太后、親王,都要治理天下,問題就複雜起來。好在當時同治帝年齡尚小。只是個擺設。那“垂簾”與“議政”又是怎樣的關
?
在皇帝登極大典上,內閣明發上諭,公佈了統治中樞的主要大事處理程式。第一步。地方大員及軍營的折報均先呈兩宮太后披覽;第二步,交議政王、軍機大臣“詐議”後提出意見;第三步,再把議後的檔案交太后裁定;第四步,按太后的裁定意見再由軍機處擬旨;第五步。再呈請兩宮皇太后審正後正式頒發。
其實所謂兩宮太后,仍主要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一直是個陪襯和擺設。上述程式已經夠複雜了,一份檔案遞來遞去,如果出現分歧,出現爭論,爭來爭去可就麻煩了。肅順集團是太后和恭王聯合推翻的,自然得他們聯合實行權力統治和權力分割。
在分割當時的權力時,奕是想多一些得到權力的。但是,他也如同肅順那樣小看了慈禧太后。在推翻肅順集團之後,她已取得了更大實際的統治和鬥爭經驗,她知道手中無權就要任人宰割?在當初她與肅順集團拼殺過,最後勝利的是她。但是,沒有奕的支援和參加,她絕無成功的可能。所以。她要給恭親王更多的權力。
但她更知道。如果以為恭親王會永久那麼擁護她,也是天天真了。以後,會有矛盾產生的,說不上會有你死我活的尖銳矛盾產生。
所以,在新的政權出現時,她一定要緊緊地抓住最高統治權,要弄明白“垂簾”和“議政”的關係。她對內閣所發上諭中那個程式,她要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們一起討論,一定要討論出垂簾聽政的具體章程來。大家都參加討論,正好也是讓朝中大臣們。都知曉垂簾太后手裡有多麼大的權力。
可是關於如何垂簾,王公大臣們查經翻典,絞盡腦汁,商議再三,也找不出其“章程”來。歷史上雖有幾個兩宮皇太后在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
賢后臨朝。如漢朝的和熹後、晉朝的康獻後、宋朝的章獻後等等,也只是臨朝而矣,並未形成章程和制度。恰恰相反,清朝二百多年祖制,是禁止後宮干政的,更無章程可循了。
慈禧見垂簾章程難產,便以皇帝名義明內閣兩道上諭,點出垂簾聽政的要點,讓王公大臣們據此要點再議詳章。
其中一道諭旨的主要內容:“聯奉兩宮皇太后懿旨,見在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后躬親裁決 惟緩擬諭旨,仍應作為聯意宣示中外,自宜欽遂慈,嗣後議政王、軍機大臣繕擬諭旨著仍書聯字,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諭旨強調的根本精神是“皇太后躬親裁決”即一協大權都要掌握於太后手中。這是不容置疑者,不集中體現這一精神。垂簾章程是通不過的。
根據這一根本精神,王公大臣先後又議了十天。最後總算議妥。以禮親王世鋒領銜奏上。垂簾章程共計十一條,其中心思想確實體現了太后大權獨攬的精神。中外一切章疏、官員的升黜大權皆在太后,恭親王、軍機大臣僅有議論之權而已。
而在這場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恭親王奕 。協助慈禧太后取得了辛百政變的勝利。垂簾聽政之始,她對一切政事尚不熟悉,京中黨派分歧,她也難以操縱。
故此,她把恭親王引為己助,如左右手。她接連發布上諭,給恭王許多官銜。如議政王、家人府令、內務府大臣等,又賞食親王雙俸。
但是奇怪的是。在這次政變中同樣功勳卓著的康雪燭,卻還是戴了個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的銜,並沒有得到其它任何的賞賜。
如果說慈禧太后和恭親王是這次政變的策劃者,那麼毫無疑問的康雪燭就是這次政變的執行者?
但是,康雪燭並沒有得到更多的東西,就連勝保都得到了賞賜,可是,唯獨只有功勞赫赫的康雪燭沒有,沒有人能讀懂慈禧太后為什麼要這麼做
見洋人居然對自己服軟了,肅順心裡的氣多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