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比利又接著說道:“除了寧夏鎮各級官員、軍頭貪墨成風,還有寧夏鎮城內慶王府的存在,也是寧夏鎮逐年衰敗的主要原因。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梅首封慶王,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末代慶王朱倬紘被李自成農民軍俘虜,共享封250多年。
慶王一脈生齒繁衍,盤根錯節,在寧夏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室統治集團。這個集團每年享受大量爵米,以致本地產糧根本不足以支付,只能從中原和江南數省大量調入,給寧夏軍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寧夏鎮軍屯的良田,有相當一部分被慶王府極其身後的宗室集團所霸佔。”
宋濤聽了周比利的話,突然急道:“老周,照你這麼說,如今的寧夏鎮已經窮得叮噹響了,那我們還打個屁啊。別打下了寧夏鎮,到頭來什麼也沒得到。”
周比利搖了搖頭,嘿嘿一笑道:“寧夏鎮的情況和你想的正好相反,據寧夏站情報站傳回來的情報,雖然寧夏鎮的軍備弛廢,各級官員、軍頭貪墨成風,使得寧夏鎮連年入不敷出,連官軍的餉銀都發不出來,兵器、城防更是破爛不堪。
可是寧夏鎮的那些官員、軍頭各個撈得腦滿腸肥,一個個都是家資鉅萬。他們除了霸佔寧夏鎮各地最肥沃的軍屯良田,邊軍皆淪為他們的農奴佃戶。但最大的財源卻是走私,以鐵器鹽茶等物與草原各部交易,賺取其中的滾滾暴利。甚至還為草原各部的蒙古韃子提供大明的制式兵器和鎧甲以資敵寇。”
大家聽到這裡都是義憤填膺,這個時代的大明九邊,說白了都特麼是走私犯。八大漢奸晉商若是沒有各地軍鎮的文官軍頭們配合,怎麼可能把戰備物資運到遼東。甚至很多朝中的重臣、閣老的家族,都會參上一腿,只因其中的利潤實在是太豐厚了。
就像大明的江南地區,王公貴族、士紳高官、豪商大戶、地主豪強,哪一家不是靠海吃飯。大明連年禁海,可是越禁走私就越猖獗。哪一個豪強海商身後沒有一個強大的勢力支援,這股勢力其實就是那些王侯貴胄和士紳大戶,甚至是朝中的那些高官閣老。
這也是為什麼大明一旦要解除海禁,必遭來滿朝文武的群情激昂,聲色俱厲者有之,引經論典者有之,嚎啕大哭、滿地打滾、以頭撞牆的更是比比皆是。還不是因為解除了海禁,走私的利潤會大幅縮水,他們的利益勢必會受到侵害。
大明北方沒有靠海之利,只能打邊關的主意。大明九邊邊牆延綿萬餘里,屯堡林立,密密麻麻的遍佈於大明的北方邊境,可是早就像個篩子似的四處漏風了,北方邊關私通草原的走私生意已經做了二百餘年。(未完待續。)
第八百五十七章寧夏鎮(三)
雖然大家知道明末的九邊軍鎮已經荒廢多年,可是聽了周比利的介紹,還是有些吃驚。原本在他們眼裡的寧夏鎮,怎麼也應該是地勢險要,雄關林立的軍事重鎮,可是誰曾想卻是一個紙糊的樣子貨。
周比利抬頭看了一眼大家的表情,知道大家可能還是無法相信,寧夏鎮會是這樣不堪。他就笑著道:“我們情報部的一個情報員,在寧夏鎮已經呆了幾年。現在他在那裡混得風生水起,與慶王府的一個說得上話的管事,以及寧夏鎮的一幫官員、軍頭,可以說是相交莫逆。寧夏鎮的軍備情況他基本都已經摸得門清了。”
宋濤突然疑惑的問道:“老周,你剛才說寧夏鎮用大明的制式兵甲與草原的蒙古諸部交易,這麼大的事情,難道陝西三邊能毫不知情嗎?鐵器、鹽茶等物資還好說,從哪裡都能淘弄來,可是那些大明的制式兵甲,他們從哪裡弄來的呢。”
周比利笑了下道:“寧夏鎮各地設有大批的手工作坊,大多為官府所有,主要從事軍事器械的生產和慶王府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寧夏總鎮設“雜造局”,是寧夏鎮重要的手工業工廠,專門從事軍事裝備生產,諸如弓、盔、刀、槍等冷兵器,工役由各所派遣,匠戶二百四十人。
每歲陝西布政使司關軍器鐵一萬七千六百斤、鋼鐵一百四十斤、水牛角六百七十片、心紅一十二斤、水膠一百八十斤、甲面清白布九百四十丈、漆一百七十二斤、生絲併線三十三斤、麻布一百五十丈、桐油一百三十斤、翎毛一萬八千八百批……寧夏總鎮雜造局歲造盔、披甲、撒袋、腰刀、弓、長槍、圈排各六百四十付、箭支一萬九千二百枚、弓弦一千二百八十條。
其他七衛也各有雜造所,歲造盔、披甲、撒袋、腰刀、弓、長槍、圈排各一百六十付,匠戶各六十名。寧夏城內設有建造各種車輛的兵車廠,有工匠若干,以及儲藏槍炮的神機庫,儲存火炮、鐵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