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9部分

多萬畝,已開墾近500萬畝。盛產小麥、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被譽為“塞上穀倉”、“塞上江南”。為內蒙古、寧夏地區的主要農業區。”

熟知明清史的李玉坤,也點了點頭道:“河套地區原本為大明所控制,朱元璋曾在那裡設立了大寧衛開平衛東勝衛防衛線。永樂造反借用了原屬寧王的蒙古護衛,後來為了酬謝他們,同時也因為撤銷各王爺的軍隊,大寧衛遷到河北保定,將原來的大寧衛的地盤作為酬謝給了朵顏三衛蒙古人。

大寧和東勝都沒有了以後,開平獨木難支,終在宣德五年內遷。從此,明朝基本疆域徹底退到長城一線。因此,有人認為放棄東勝衛是永樂的一大失策,不過,雖然永樂收縮了防線,但是同時他把首都遷到了北京。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屬於不同時期戰略思想的不同展現。但是,同時也說明朝的軍事戰略已經從“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防守”。

公元1461年,韃靼部的孛來多次侵擾明朝西北地區,入寇永昌和甘州,後被涼州都督毛忠打得大敗,孛來遣使嚮明朝求和,懇求入貢。明英宗朱祁鎮批准了他的請求。但是孛來入貢有一個要求,就是由陝西蘭縣入關納貢。原先蒙古部落進入內地納貢,都是從山西大同進京城,大同是明邊防重鎮,守衛森嚴,而蘭縣是進入河套草原的必經之路。

韃靼部的孛來使團經蘭縣入貢,然後返回河套平原就不走了,並在這裡定居下來。後來盤踞在這裡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中原地區每到秋收的時候,韃靼部就成群結隊出去搶。

蒙古軍事力量自佔領河套地區後,從此河套就成了蒙古騷擾明朝內地的一個主要基地,而“套寇”也就成了明朝中期的主要邊患。蒙古諸部年年深入明朝邊地,殺燒搶掠,但當時的明朝政府無力收復河套,邊患一直影響到明武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