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7部分

,在攝津國與播磨國交界的山區佈置了一道防線。並構築了攝津、和泉一直延伸到紀伊的沿海防線,專門為了防止遠東的海上進攻。兩個多月以來,每天都在這兩條防線上大肆的加固工事。

從丹波到攝津再到和泉,到處都是縱橫交錯的土木工事和地堡砦寨,層層疊疊的連成了一片。日本戰國時代打了幾百年,積累了大量築城經驗。

1593年的朝鮮,面對著擁有強大的火炮部隊的明朝軍隊對平壤的迅疾攻勢,日軍放棄了老式的朝鮮城牆,而在城牆外修建了土木工事。以偉大長城為驕傲的明朝指揮官們,輕蔑地認為這些工事不過是野蠻人挖的“兔子洞”。

直到他們親身感受到那些土壘後面射出的槍林彈雨,才發現這些“兔子洞”,非常的棘手,為了攻佔這些土木工事損失了很大。

面對強大的遠東軍,德川幕府也算豁出去了,他們動員了治下幾乎所有的平民,在攝津和播磨之間的山區防線建設了大量的小型山城,攝津到和泉的平原地區,也建立了不少的平城,全部採用縱深配置。

在小型平城之間平坦的地方削出壕溝,透過這些壕溝與平城連通。平城的周圍還有密密麻麻的地堡砦寨。壕溝的兩邊還建有大量的土壘,並修築土壘突出部和城櫓,土壘周圍還要建立柵欄和大盾,以防備敵軍的進攻。以同樣的方法修築一之丸、二之丸以及屯兵所。

這些山城和平城都很小,沒有天守,只修建了簡單的櫓,但都採用堅固的土塀,部分地方還用巨石堆砌。修建土塀時,每隔六步打入一根結實的木柱,柱子中間架上竹竿,再將成捆的竹子捆在竹竿上。最後在土塀的外表抹上一層用粘土和碎石混合好的灰膏,每隔一定距離開有射擊口。

圍牆上有著傾斜的屋頂、木瓦,甚至是瓷磚。在很多城堡中,城牆的內側建有或橫或豎的木樁,起支撐作用。在戰鬥中,可以在上面鋪上厚木板,鐵炮手和弓箭手站在上面就可以越過城牆射擊。

這兩條防線其實在德川幕府與薩摩藩鏖戰期間,就已經在緊張的建設了,只是沒有那麼緊迫。主要是當時九州聯軍的攻勢太猛,德川家為了防止九州聯軍突破防線,一路殺進京都而建立的。但那時並沒有這麼多的山城和平城,縱深也沒有那麼深。

這樣的兩條防線,工程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德川幕府為了阻擊薩摩藩的進攻,已經不惜一切代價,何況薩摩藩的身後還有強大的遠東。所以這一次他們也算是砸鍋賣鐵了,幾乎把家底兒都掏空了。

在德川幕府兇狠的督促下,幾十萬日本平民僅用幾個多月的時間,就把這兩條總長近乎幾十公里的防線基本建設完畢。德川幕府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薩摩藩攻佔京都。

日本在戰國時代之前,一直是以天皇為中心的氏族社會。公卿(文官),武士(武官)等貴族基本上都是天皇的一族。那時候史書上常見的姓氏如橘,源,平,追到根源都是某個天皇的兒子,因為兄弟太多所以封個地分出去的支系。

原本政治權力只有公卿能夠參與,武士只是公卿的打手。源賴朝成立幕府的背景就是想遠離公卿影響力大的京都,而在自己的大本營鎌倉建立有武士掌權的政府,把京都的公卿架空。

但是對於日本貴族的老本家,也就是天皇,他卻依然不敢動,一旦他動了天皇,全日本的武士都會立刻和他們翻臉。鎌倉、室町、江戶,日本歷史上的三個幕府都是如此。

日本長期存在二元政治,從平安末期開始,整體上實權是偏向於武家。到了德川時代,公武兩家中,武家的實際政治權威被大大放大了,導致公家,也就是天皇、皇室和公卿成為虛權的一端。

但德川家也需要從天皇和公卿那裡獲得政治授權,天皇和公卿雖然沒有實權,但卻擁有法權。所以豐臣氏需要入姓藤原氏才能任關白,而德川因為遠祖為源氏才能開幕,而歷史上所有關白、將軍,理論上都是天皇或其他神話家族的後裔。

這個社會認知非常頑固,哪怕你拳頭再大也很難扭轉,所以權力從法理上來自天皇(神裔),這種共識一旦生成,也就無從改變了。

室町幕府末期,幕府衰敗而天下群雄並起,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一個特色就是槍桿子出政權,各地的新興的大名都不是什麼名門出身。

雖然他們在全國各地割據混戰,不管天皇的死活,但成名之後卻必須幫自己捏造個族譜。比如織田信長號稱平氏出身,德川家康號稱源氏出身,他們都要幫自己弄一個掌權的大義名分。

而薩摩藩卻是個特殊情況,因為島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