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9部分

回去睡覺了。誰也不會擔心,誰也不覺得會有什麼危險。

甚至在遼鎮,那些對關外和邊牆之外的流民有警惕的人,也不會覺得這個時候會有什麼危險,這個時代的戰役是不可能違背農業的生產規律,就和那些被俘虜地明軍軍官彼此議論的那樣。這些人怎麼在此時來動手,不怕耽誤了農忙和收成嗎?

養兵需要糧草,作戰需要糧草,行軍同樣是需要大批的補給,在這個農業社會里面,唯一會有些糧食盈餘的時候,就是在秋冬季節,這個季節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也是秋高馬肥的時候。

同樣的,遊牧民族這個時候對中原和南面進攻,一來是馬匹地狀態可以保證,二來是入關的搶掠,關內的民戶用來過冬的糧草儲備可以變成他們的給養,可以靠著掠奪不斷的朝著南邊進攻進攻。

但如果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戰爭會抽調大批的青壯勞力,田地主要是依靠這些人來耕種,沒有了田地,就會拋荒。

而且戰爭一般不會短期結束。如果是持續到秋收的時候,怕連秋收地時候也會耽誤。這樣一年的收成都是會荒廢,直接耽誤第二年的糧食收成,這樣的損傷對於國家來說,實在是太大了。

所以戰爭一般都是發生在秋天,遼鎮的戰備平時只是戒備那些小規模的衝突,只有到了秋天和冬天,遼鎮才是進入隨時作戰的狀態。

在所有人的心裡面,遼鎮的人在種地的時候,邊牆和長城之外地人不是在種地就是在放牧,大家都是在積蓄糧草和馬匹,誰會有時間作戰。遼鎮自從設軍鎮已經是有百年,這裡面就連婦孺也知曉兵事,都是知道春夏初秋無戰事,誰也想到會有一支軍隊,完全不顧及什麼常識的在這個時候發動。

按照常規,後方地糧食拋荒,前線的補給也是跟不上,士兵們也會因為家中的田地沒有人伺候,家人捱餓

氣,沒有儲備的糧食,就會出現饑荒,就會出現大規後方不穩,更不要說前面的征伐戰爭。

不過華州屬於完全超出了他們預測之外的存在,第一華州依靠自耕農和農奴的耕種,勞動效率非常的高,第二,關外肥沃的黑土地在幾年的伺弄之後,已經是難得的高產糧田,第三,就是華州的驚人的財力收購各處的糧食給予補充,只要是海上的運輸還在華州的控制手中,那就有大批的糧食給養透過海參崴,透過圖們江不斷的補充過去。

還有和單純比拼人數的冷兵器戰爭思路不同,華州更多走的是精兵的路線,因為火器的引入,可以讓更少的人有更大的殺傷,這樣就不需要太多計程車兵,士兵一少,需要的補給也就少了很多,最起碼糧食的需求是這樣的。

而且因為軍屬的優待法令,軍人的田地,所在鎮衛的民官和農官必須定時的協調安排人手去耕種,這其實是華州民主要的徭役負擔,當然也不算太重,因為在華州北府,這些東西都是奴隸們做的。

至於武器裝備之類的,那都是華州超前這個時代的商貿和手工業所要考慮的事情了,華州的積蓄的財力,已經是足夠。華州的商船隊目前貿易的有不少的份額已經是硝石,皮革還有藥材,這些都是為戰爭所做的物資準備。

這些東西都是一直悶頭墾荒種地,不知道天下事的遼鎮官兵不瞭解的,他們也瞭解不過,華州的商人們除了三江商行之外,都是嚴禁的出邊牆經商,關內的流民出邊牆已經是好久不走陸路,都是在登州出海,在海參崴那裡進入。在草原上的馬匹和日用品的貿易都是由專門指定的商隊來進行。

不管是草原,北府,華州,夷州,這幾個地方的民眾都是隻能進不能出,若是擅自離開下場只有砍頭一個。

這麼龐大的工程,而且還有許多的不方便,不過華州一直是毫不遲疑的嚴格執行,就是為了保密,讓華州的訊息保密。

事實上他們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加上東黨執政,大明的情報系統幾乎崩壞的狀態下,所有人對於華州都是極為模糊的概念,大明的邊防軍鎮更是如此,如果沒有人擅啟邊釁,那麼邊的外面有什麼沒有人會去關心,這就是華州鑽到的空子。

鐵嶺衛主城的留守的居民們在半夜的時候,被轟隆的馬蹄聲驚醒,大部分的人都是驚喜的出門,希望看到自己的男人帶著財物回來。

不過出門的人看到的卻是完全陌生的軍隊,這些軍隊穿著從沒有見過樣式的衣甲,手中拿著長槍火銃,騎著高頭大馬,沉默嚴肅的走在街道上,後面還有排成方隊計程車兵,邁著整齊的步伐行進。

在隊伍的中間有幾個嗓門大的站在大車上大聲的說著軍隊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