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時候剛剛被淨影寺裡修行的一位神僧開創出來的,流傳範圍極其狹窄,不想此時已經被趙似已經學會。使用這種新發明出來的武藝有什麼好處嗎?另一位解說員蘇星河已經給出了答案——還沒來得及被破解啊!
相比起來,趙佶的出場就顯得含蓄很多。他是被十六位金甲侍衛用大床抬著出來的,大床最終停下來的位置正好與擂臺齊平,穿著一身亮麗小白褂的趙佶慵懶的一抬腿,就邁上了擂臺。上臺後的趙佶亦是沒有怠慢,唰唰唰演練了三招腿法。這三招腿法,短小精悍、樸實明快、氣勢連貫,還未等得使完,便引起了全場叫好。
不用兩位操勞兩位解說員,但凡是大宋人就沒有不識得這三路腿法的。這三招乃是“大宋十八家”武學中排名第一的“臨清潭腿”中的前三式,名曰一路順步單鞭勢,二路十字起蹦彈,三路蓋馬三捶式。既然是大家熟知的武術,那麼練武者的火候自然逃不過在座武學高手的眼睛。解說員白世鏡給出的一句定語非常的公道:“道君浸淫此道,怕是有一輪迴之久了!”
後世流傳的譚腿有十二路之多,其中最後兩路乃是明朝時由少林僧人所創,也就是說,在大宋朝的時候,譚腿依然還是隻有龍潭寺崑崙大師所創造的十路。
若單單拿出來演練,十路腿法怕是盞茶功夫就能演示完畢,用到比武格鬥中,貌似幾個回合就技窮了。但實際上遠非如此,否則譚腿也不可能雄踞“大宋十八家武藝之首”的位置了。演示的套路歸套路,若是用在實戰上,所謂的譚腿十路,就是十個腿法要訣。這些個要訣可以從力量、速度、靈活度等方面大力加強腿部的攻擊能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十種正確的發力方式。這十個要訣可幻化為萬千種玄妙組合,其奧妙之處,只怕窮極武者一生經歷,也未必能夠探其究竟。
通背拳也是此理。若說套路,通背拳也不過只有一十六招,但是將其用在實戰上,卻是由十六種發力方式構架的一套完整的武學理論。雙拳搏擊本是近身使用的武術,敵對雙方之間的距離一般都要保持在二尺之內才可相互攻擊的到。在這麼狹小的空間內,鬥拳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速度與靈巧,因而力量型的武者往往會在赤手搏擊中敗給靈活的速度型武者。久而久之,孔武有力的武者都去練習器械搏鬥,徒手格鬥幾乎成為了靈巧武者的天下。
通背拳的出現,正是為了扭轉這種格局。這套“白猿通背拳”施展開來,不但會將武者強勁的臂力完美呈現,還會竭力的擴大雙拳的攻擊範圍。不客氣的說,通背拳可以將武者周圍五尺方圓的空間完全籠罩,其攻擊範圍已經與刀劍不相上下。可想而知,一位精通“白猿通背拳”的力量型武者,絕對是靈巧型武者的噩夢。
趙似與趙佶兩人,一個是敲鐘的,一個是踢球的;一個臂力驚人,一個腳法精湛。白猿通背拳與臨清譚腿,正是最適合他二人的武術。他們都擁有利益集團的全力支援,都擁有經驗豐富的老牌武師指點,更重要的是,他們兩人都付出了努力。所以,他們聯袂奉獻的比武,理應精彩。
比賽終於開始了,如同觀戰高手們地賽前猜想一樣,比武雙方皆放棄防守,全力搶攻。武術中,防守所需要的技巧、經驗遠遠要比進攻多得多。比武雙方集訓的時間都不長,與其將時間浪費在進展緩慢的防禦練習中,還不如將進攻打造的更加犀利划算。
雖說在登臺時兩人各自演練的三招都堪稱完美,但卻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水平真的有那麼高。一旦真的動起手來,兄弟兩人都接連出現了技術動作變形、不到位的現象。好在兩人都打出了真火,拳拳到肉,腳腳見骨,乒乒乓乓的互毆聲不絕於耳,精彩程度足夠火爆。
轉眼間,三十招已過。
格鬥其實是個極其耗費體力的活,不信,請各位看官對著自家沙發墊子猛捶百十拳試試。三十招所包含的拳腳動作何止百十下?耐力上佳的趙似表現還好,柔弱些的趙佶已經出現了體力不支的現象。
但是,作為競技活動通常有一個特性:場面好看,不代表就能獲勝。果不其然,危急的情況反倒是出現在了趙似身上。原來趙佶身子乏力,踢腿的高度不由自主的降了下來。殊不知通背拳的弱點就在於下三路的防護不力,對於來自上三路的攻擊,拳手揮揮手就能擋開,可是面對下三路的攻擊,拳手就必須摸打滾爬無所不用了。趙佶一招技術動作嚴重變形的“十字起蹦彈腿”,本因該蹬臉的一腳卻莫名其妙的踢在了趙似的小腿子上。趙似吃了這一腳頓時重心不穩打了個踉蹌,半個身子跌在擂臺之外,半個身子艱難的掛住護繩邊角,胸前還露出了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