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去做沉重的力役,說不定還放在戰場上賣命,義勇有沒有心情練兵?心態就是一個問題!但那幾萬保捷軍不同,國家給了這麼優厚的福利,從進入保捷軍開始,他們也就做好了當兵的準備,甚至練兵備戰比他們耕作更重要。即便因為練兵耽擱了生產,因為有了收入,也可以僱傭短工,減少家屬的負擔。”
“因此練兵時間更長,他們心態上不會排斥。因為隨時可能進入戰場,各營保捷軍教頭是指使、都頭,不會兒戲一樣練兵,各種陋習可能繼續存在,但比義勇那邊少。練兵認真,練兵時間長,心態好,無後顧之憂,便能真正形成戰鬥力。”
“形成戰鬥力了,朝廷便可以推廣類似的邊軍,那麼就可以達到淘汰禁兵,節約龐大軍費的目標。”
“保甲法用意是好的,一是防盜,以保鄉里平安,二是透過集結訓練,能找到各地的勇壯之士,讓他們進入禁軍,使禁軍更強大。然而吉甫兄,你可知道基層農民的生活,賦稅沉重,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在冬天裡也需要勞動的,替麥子鋤草澆水施肥。然而國家不減免賦稅,還要他們掏錢來自購武器,說不定還有教頭的苛刻勒索,又耽擱了生產勞動,能不憂民麼?”
當然,如果國家財政寬裕,那麼免卻所有保丁的賦稅,提供武器,只集結真正有時間練兵巡鄉的保丁,杜絕教頭的不法行為,再提供練兵補貼,那也就罷了,權利是國家提供給一部分百姓的福利。
然而國家有這個財政麼,首先免稅這一塊國家就不會透過。
再說保丁能備戰麼,能防止大規模起義麼?要知道蔡京為相之時,保丁數量更龐大,但宋江方臘起義,保丁在哪裡?還不如原先的壯丁呢。至少王倫起義時,就被和州一個壯丁幹掉了。至於備戰,那更是一個笑話,金人南下時,國破家亡在即,試問保丁在哪裡?
不能備戰,就不能達到裁淘禁兵,節約開支的目標。再說現在又推出了王巨這種保捷軍的邊軍,用以裁淘禁兵。
那麼再大規模推出保甲法,興師動眾,還有什麼意義?
這隻能說明王安石在軍事上真的不懂,比如那個保馬法。
戰馬能交給農民飼養嗎,交給農民飼養,必然用它們來犁田,來拉東西,不是戰馬不能拉東西,偶爾拉一拉沒問題,長時間負重,又缺少溜馬的場所,這個馬養起來上了戰場還能跑得動麼?
否則何來的戰馬馱馬之區分?
不過王巨又安慰了一句:“治平四年,我給官家進了一篇奏摺,講了幾條。首先就是這個兵,第一步淘汰老弱病殘計程車兵,清查吃空餉的名額,這已經實現了。第二步就是引河水淤田,將部分禁兵調向郊外,給其田,增加其家人的收入,減少家人支出,家人無憂,士氣才能高昂,並且在鄉下,也減少京城所帶來了浮華之氣。淤田開始,不過調向郊外還沒有執行。第三步就是增加部分邊軍,再進一步淘汰禁兵,現在鄭白渠那幾萬保捷軍就是一個很好的試驗。如果這三步皆能成功,那麼國家軍費將會大幅度減少,並且軍隊總體實力反而進一步提高。禁兵戰鬥力真的越來越差了。”
“第二策就是淘汰官員名額,然而不能直接淘裁,那樣必會掀起軒然大波。所以我的策略就是一減少進士名額,二減少恩蔭名額。這兩步也在漸漸執行,只是見郊很慢。”
“第三策便是坊場河渡的改革,這一策已經見效。”
“但就是這三策,想迅速見效仍不大可能,但另一邊卻是西夏不停地入侵,國家又有巨大的積欠。所以介甫公變法,我不大支援,但不會反對,包括這個保甲法。為何?我朝弊病越來越多,越來越積貧積弱,做比不做好,至少做了,努力了,國家還有希望,大不了變法後,對一些弊端再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呂惠卿說道:“這麼說來,子安,你還是偏向支援變法的一方了?”
王巨才不上當呢。
他說道:“錯,不支援不反對,因為我還沒有想清楚,自己都沒有弄清楚,如何支援?”
…………
“官人,真不行,你將瓊娘也帶到慶州吧。”
王巨想了想,說道:“也行,過年後讓瓊娘去慶州吧。”
其實人質不人質的,趙頊肯定不在意,主要是防備其他有心人,但瓊娘無所謂了。
但也必須等過年後才能去,馬上自己就要離開京城了,但不會立即去慶州,第一站是洛陽,一是在洛陽還要籌備一些物資,二是要等章楶會合,然後兩人要洛陽就要將大方針制訂好,這樣才能用目標的用兵,調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