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危矣。此只是其一。其二李諒祚攻伐大順城兵敗,自己也重傷身亡,若梁氏奪到大順城,不但替丈夫報仇雪恨,在西夏的地位也得到了鞏固。”
“梁氏是漢人哪。”
“韓德讓也是漢人,難道不忠於契丹?慕容延釗、党進、康延澤兄弟、折家軍都是蕃人,難道不忠於我大宋。安史之亂當懲戒之,然不能草木皆兵。就更不要說人家乃是一國太后,兒子乃是一國之主。西夏與遼國境內有許多漢人,可我朝境內同樣有許多蕃人蠻人,如果不包融之,將其割裂,必然動亂不休,況且西陲有許多蕃兵正在為我朝浴血奮戰!”
吳充老臉一紅,又問:“慶州位置如此重要,為何李元昊不攻之?”
“吳公,李元昊不是李諒祚與梁氏這兩個傻貨。”
王安石無語,人家好歹是一國之主與太后吧,居然成了傻貨。
王巨繼續說道:“李元昊雖也敗過,被唃廝囉大敗,被張亢大敗,然在戰略眼光上,無幾人能及。因此他陣兵府麟路,鄜延路與涇原路,因為在這三路用兵,不會對我朝構成致命的危脅,能佔則佔,不能佔則利用這幾路離京城與京兆府遙遠的優勢,將我朝大軍擊敗。”
“為何?”
“立國!為何要立國,看看吐蕃就知道了,因為唃廝囉未立國,他一死,吐蕃四分五裂,甚至子孫不顧吐蕃與黨項的世仇,居然有人與西夏人苟和。但西夏立國了,正統一定,因此從李諒祚到現在的梁氏,國家總體比較安定,至少未產生分裂。這就是正統的作用。所以當時聽聞李元昊自立為君,仁宗暴怒,包括遼國對李元昊也產生了極度不滿。”
“若是李元昊陣兵慶州,我朝會與李元昊不死不休,這對李元昊不利?”
“吳公這句話就中的了,慶州離長安太近了。雖然李元昊也曾兵至長安,不過只是危脅了一下,隨即撤軍回去。隨後我朝拿出二十五萬五千歲賜,承認其為國主,加上遼國出兵,所以李元昊就未曾再用兵於西北,臨死前也留下遺囑,讓後人不得與我朝交惡。但李諒祚力小心大,試圖蛇吞象,故親政沒幾年,便兵伐大順城。梁氏還是如此。”
“上次他們慘敗了。”
“是啊,可現在遼國支援,並用口頭上承諾會出兵相助,加上他們可能會聚集三十萬大軍,那麼拿下大順城還不可能嗎?拿下大順城,慶州門戶一失,用什麼來阻擋三十萬軍隊的進軍?”
“瘋子,這個婦人乃是一個瘋子,難道她不顧西夏百姓嗎?”馮京罵道。
西夏有多少戶百姓與軍隊,這是一個謎。首先是軍隊,在李元昊晚年,置十八軍監軍司,委酋豪分統,北河套至臥羅娘山七萬軍眾,以備契丹,白豹城到天都山五萬軍眾,以備環慶與涇原路的宋軍,宥州五萬軍眾,以備鄜延路與府麟路的宋軍,甘州三萬軍眾,以備回鶻與吐蕃,賀蘭山駐兵五萬,靈州駐兵五萬,興慶府駐兵七萬,總掌全國。也就是那時西夏兵力達到了三十七萬。
西夏軍制,男子十歲就要進入預備役,十五歲到六十歲就要自備甲冑弓矢以行,若是隱瞞不報會處以重刑。一戶丁數肯定不止一丁,所以有人以為西夏只有三十萬戶百姓。這也是王安石說僅陝西一路戶數就是西夏四倍的原因。
但實際上豈止三十萬戶。
比如河西走廊,那麼肥美的地方,難道只有兩萬餘戶?
這與宋朝一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制度是制度,執行時未必如此。所以王巨的說法比較準確些,那就是整個西夏戶數會達到七十萬戶。這也是後來西夏軍隊居然膨脹到了六十多萬的原因。
不過因為西夏貧困,又是戰亂不休,因此每個戶數人口遠不及宋朝,即便有七十萬戶,人口頂多三百來萬,不會超過四百萬,其戶數僅是陝西路的三分之二,人口僅是陝西路的一半。拋卻沙漠地區,西夏面積不及陝西路面積,可是陝西路除了關中地區外同樣是多山地區,西夏卻有靈夏平原與河西走廊。因此王巨這個說法,還是得到許多大臣承認的。
但就是按照王巨的說法,那也是兩戶就要出一丁作戰了。
或者打一個比喻,如果宋朝也學習西夏,整個北方將會抽出三百多萬軍隊,那會給國家與百姓帶來何等的負擔?
況且抽出三十萬軍隊,其他地區難道就不發兵留守了嗎?因此馮京說梁氏瘋掉了。
王巨冷哼:“未必,如果西夏成功拿下大順城與慶州,僅是擄掠,便可彌補這次出兵的消耗。”
這也是中原王朝悲哀與為難之處。中原王朝想要出兵,必須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