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激盪,反衝向河心,等於在涇水中設了一道無形的狙擊,迫使更多的涇水湧入接水渠。
可以說它就是整個鄭白渠一半的靈魂所在。
因此王巨一直在等,等石路與燧洞開採出更多的石頭,挑選最大的石頭,再打磨成方石,並且用鐵索將方石聯絡在一起,壘石築堤,籠石法,魚鱗塘,三路石堤堤防一起結合起來,構成這道堅固的石壩。讓它變成三門峽裡的那根砥柱。不過那根砥柱是害人的,這是救人的。
但不是就這樣結束了。
這個塘堤雖不能說下到涇河中心,但也是下到河中的,河下面呢,是淤泥沙泥,不管什樣的泥吧,都是泥,也就是塘基不穩。一旦開啟引水渠,這種弧形石堰會激起更多的河水激盪,會遭到更強的衝擊力,塘基若不穩,什麼塘也不管用了。
所以必須在外圍重新打下木樁,藉助木樁,放下泥袋,做成一道臨時的防洪牆。
不過好在現在春汛還沒有上來,水位淺,水流也平緩。再過一段時間,施工難度就增加了。
然後再將裡面的水抽乾,挖開浮泥,最少要挖下兩米深的地基,這才建塘。那麼這道石塘最少能屹立五百年,至於五百年後,王巨還能管哪?
如果趕得快,那時汛水上來,不過石塘已接受水面部分,與汛期沒有多大關係了。
但事情並沒有結束。
石塘建好,抽走泥袋。這個容易,泥袋上都繫有繩子,找來幾艘小船,迅速就能將泥袋抽走。但還有呢,難道木樁留在哪兒不管了。莫要忘了,這段河面眼下還能通航的,儘管是小船,卻發揮著不小的作用。
所以王巨又推出一個器械。
先在木樁上面打上鐵箍,鐵箍一邊垂有一個鐵環。
於塘上樹起一個十字杆,杆下一個三角支架保持平衡,杆中間是橫的鐵臂,鐵臂一端有鐵鉤。另一端則是吊環,將鐵鉤栓在木樁的那兩個鐵環上,另一邊用絞盤將鐵臂的一端往下絞,強行將木樁往上拉,同時河中人在船上用鐵錘夯打木樁,使木樁搖動。那麼木樁就輕易拽上來了。
沒有這個器械,用笨拙的方法同樣可以將木樁提起來,但那得費很多很多的工。
這個器械不僅是提木樁的作用,還有打木樁的作用,稍做改進,另一端改成一個巨錘,當然,與王巨設計的那個簡易水力衝壓機是不同的,那個更復雜,這個原理簡單,就是純用槓桿原理加上人力,將幾百斤的鐵錘緩慢拉起來,然後猛地鬆開繩索,雖然慢,但一下子要頂民夫夯上幾千下。
雖然是花了一些錢,不過提高了效率與施工速度,實際等於節約了錢帛。
因此不僅在這裡,整個工地需要木樁的地方很多,於是提前製造了一百多個這種十字杆。所以侯可不得不佩服王巨有巧思,如果沒有這些巧思,施工速度會更慢,難度說不定也會提高很多。
將這些木樁提上來,再從石塘尖端打下去,一直延伸到岸邊,放下泥袋。
秋後第一段渠工合龍,挖開渠口,提走泥袋,涇水進入引入渠,水位拉平時,再根據水流情況,尋找一個水勢平緩的時間段,將木樁再提起來,渠首工程算是竣工了。
這段工程量不小,好在長度只需五六十步,衝擊力最強的大約會有四十步,稍稍放一放,餘下的換成了普通的魚鱗塘,再往前,又換成工本更便宜的籠石塘,一直到燧道,到蓄沙池。到了蓄沙池後,水勢平緩了,分成數股,甚至開挖了一渠,通達治水,於治水哪裡築一大堰,連淳化縣許多地區都得到灌溉。到這時候便可以用土堤為主了。
當然,諸水交會之處,或者水勢湍急之處,還必須用石堤,甚至繼續用魚鱗塘。
侯可對於王巨沒有選擇上面的那處選址略有些遺憾,實就是這處選址,規模也不小了,王巨幾乎是往死裡修了。
王巨小心翼翼地帶著一部分人築渠首壩,卡嚓的訊息迅速傳到京城。
…………
“陛下,臣有本奏。”蔣之奇舉起牙笏說道。
“奏來,”趙頊目無表情地說。
蔣之奇心想,這樣下去真不妙啊,看來得想辦法與歐陽修洗清關係。
那個可以放在後面,眼下必須要說的。
他走出來道:“陛下彈刻陝西營田使王巨目無王法,無法無天,春天伊始,因為一點私罪,不交知州核定,不稟報朝廷,便將六名胥吏斬殺。臣再彈劾王巨無法無天,朝廷授之以營田使之名,一為水利,二為經營,之所以朝廷重新鄭白渠,無外乎增加關中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