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5部分

事。

但司馬光嗎,除了《資治通鑑》外,幾乎是一無是處了,當然,有可能李剛父子會很喜歡。

他是這樣想的,然而加了士大夫與武卒相齊,父母與兒子相齊,天子與庶民相齊,豈不是更噁心人?不過還真讓他說中了,王巨想推廣的正是這種徹底的齊人,但在宋朝,卻從未流露過。

因此許多大臣就在心中想,王巨真的是這種齊人嗎?

包括老王也覺得過了,王巨頂多想的是齊稅罷了,但就是齊稅,他都不敢執行,執行的僅是齊商稅,而且一再說了,不是絕對的齊,只是理論上的齊,也就是上層的權貴商賈稍稍納一些稅賦,以便給底層百姓與國家財政帶來更多的生機。

不過有部分大臣卻被司馬光誤導,如果真的這樣齊下去,齊到最後,會不會真的出現士大夫與武卒相齊呢?

第三條罪狀又來了。

永樂城之敗,乃是朝廷窮兵黜武之錯,與文彥博有何關係?莫明其妙地將三朝重臣貶到了杭州。僅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商賈,就將文彥博再度貶到了池州。

難道文彥博沒有一個商賈重要?

司馬光身後就站著許多商賈,但即便在宋朝,商人也是原罪。司馬光當著他們的面說,這些人也沒有多少排斥,而且在他們心中,與文彥博相比,確實屁都不算一個。

實際上朝廷將文彥博貶到杭州,是有兩個原因的,第一個乃是文彥博可能是刺相案的幕後指揮者,第二個正是他無孔不入的打探,得知王巨與趙念奴的隱私,逼得王巨遠走海外,導致兩場前所未有的慘敗。

可是司馬光偏偏當作不知道,刻意斷章取義,用此彈劾王巨包庇海商。

第四條又來了。

文彥博僅是一個誤判,如此重臣就立即貶斥。好吧,律法必須要公正,那麼試問海商們痛打知州周潯,將一些尋找部曲的豪強子弟與奴僕捆綁在大樹上敲詐勒索,恫嚇宰相孫固,又將李家二郎與手下幾個家奴綁架到船上,私刑逼供,為何朝廷置若罔聞?

第五條,自古以來,以德化育人為治國之策,然而朝廷卻規勸百姓設法謀利,道德不存,天下百姓皆以利而熙熙攘攘,以後如何治理之?

如果不放在這裡,這句話還頗有遠見的。

就象王巨的前世,二長老改革,可是百姓思想放不開,下面的官員也弄不明白,因此提出不管是白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用此活躍死氣沉沉的大環境。

但是經濟漸漸活躍了,就要重視道德宣傳了。然而因為後面沒有注意到這一條,許多人產生了拜金主義,社會風氣也向不好的方向扭曲。

可是王巨推出銀行司,只是想讓國富民富,與道德有毛的關係!

難道有錢了,就一定為富不仁了!

如此,那麼朝堂上這些頂級士大夫個個都是有錢的,那個個都是為富不仁了。

張商英以前一直在下面,聽說過司馬光的厲害。

但沒有想到這麼厲害,他嘴巴張了張,心想,這個老傢伙真能編啊。

第五條,本來宋朝人口稠密無比,然而王巨卻勸說百姓棄農從商,興辦作坊,糧食才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如果天下百姓一起不種田了,到時候吃什麼?

“停停停,”趙頊急了。

同樣,不能說司馬光說得不對,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但無農則不穩,所以象美國這些發達的國家,那怕糧食每年不得不出口,還對農民實行財政補貼。

但問題是以宋朝可憐的工業基礎,能侵佔多少耕地哪?

趙頊根本想不到此節的,他想的是其他兩個方面,可能是作坊侵佔了一些耕田,不過王巨先是推廣了棉花,馬上又帶來那種高產的糧食,那個玉米與紅薯的什麼,能儲存的時間更長一點,要到明年春天才能種植了,但那個土豆因為保管不善,大多開始腐爛,因此切成丁,從王巨回來後就開始育種。並且趙頊還在御花園裡抽出一分地,讓太監種植觀察,現在未到收穫的時候,但看上去長勢良好。

因此司馬光這個彈劾根本是無從說起。

要命的是司馬光手中的這個箚子有好幾頁厚,這才剛剛揭過第一頁。

所以趙頊立即打斷司馬光的彈劾。

王巨就站在最前面,他衝趙頊搖搖頭,示意趙頊讓司馬光繼續說下去。

司馬光又說下去了。

第六條,本來青苗法與民爭利,引起天下人的反對,但那只是小小的青苗貸。如今朝廷為了謀利,居然用若大的銀行司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