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魏元坤提出的目標雖然相對於這裡的戰士來說遠了一些,但是並不是虛無縹緲。由於中國援軍地大量到達。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東部戰線上,中蘇聯軍就開始逐漸扭轉戰局,將不久前還勢不可擋的德軍打得節節敗退。而此時,也就是1946年初,戰略主動權已被中蘇聯軍牢牢抓住。但形勢的好轉並不意味著大局已定,事實上自開戰已來。蘇軍陣亡和失蹤已經相當的嚴重,人員上地損失甚至比歷史上就已經觸目驚心的780萬還要多。而中國軍隊雖然還在源源不斷的組建並且開到蘇德戰場,但是在裝備上,還是顯得十分的落後,單位戰鬥力上,和德國人根本就沒有辦法相比。蘇聯的後備力量已近枯竭,這一點是個人都能看的出來,至少魏元坤他們在行軍的過程中,經常能夠看到由婦女和孩子組成地部隊…………這個民族,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已經快要流乾了最後一滴鮮血。=按照蘇聯副統帥安德烈的話說就是:“要不是中國的同志趕來幫忙,恐怕我們蘇聯就要打絕種了。”而德國雖然遭到了連串的重大打擊,但是畢竟沒有蘇聯人那麼嚴重。他們的實力相對還比較雄厚。雖然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就已經進入了全面總動員,但在後方,德國還有一定的潛力可挖。至少,在德國佔領區,他們還是能夠完整的調動那裡的資源和生產力,並且能夠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兵員。因此對中蘇聯軍而言,在敵方後備力量將德軍地損失彌補上之前,一定要利用現有形勢和兵力優勢置敵於死地。和歷史上一樣,東線南翼的切而卡瑟地區的形勢恰好為蘇軍提供了這樣地機會。或許是英雄所見略同,或許是其他一些什麼原因,反正,德國、蘇聯和中國三方的統帥們都盯上了這個地方。
當然,想要在這裡取得勝利,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1942年夏天以來。南線一直是蘇德戰場上的焦點。雙方最大最強的主力集團在這裡展開著激烈的廝殺,這一帶的陣地也是幾次易手。而這一次。蘇聯人和他們的親密戰友中國人已經佔據基輔以西地大登陸場和基洛夫格勒,在戰場上的形勢,中蘇聯軍已經對兩登陸場間的卡涅夫突出部德軍形成挾擊之勢。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動的權利,中蘇聯軍決心拔除這個突出部。而早在1942年,德國人就已經在穿越者的大能之下,認識到了這一地域的重要性,雖然沒有像大西洋壁壘那樣重點加強,但是還是在這裡構築了一定量的工事。而隨著前線部隊地不斷敗退下來,德國人在這個突出部又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地兵力,使得這裡成為了德國人重兵把守的要地。
時值冬春,雨雪不斷,道路泥濘翻漿,無論在誰看來,這樣地條件下都是不適合大部隊作戰的,但是中蘇聯軍卻偏偏選定這個時候進攻,在他們看來,這樣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惡劣的氣候恰恰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保證。
而對這時的德國統帥部來說,固守東線是最重要的任務,面對卡涅夫的危險形勢,無論是陸軍總參謀部還是在那個希特勒,都有所認識。對於這個要點的重要性,希特勒當人明白堅持保住這個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國人也沒有料到蘇聯人會在解凍季節動手,因此德軍幾乎沒有採取防禦措施。因此,在戰鬥開始之後,德國人著實被打了個猝不及防。整個卡涅夫突出部寬130千米,面積大約10,000平方千米。而執行計劃的則是以中國軍隊為主…………現在中國方面已經有了獨立進行對德作戰的能力。在戰鬥中,中國人的裝甲部隊已經成熟了起來,屆時將會有四個裝甲師的兵力,從該突出部底部北面和南面,對這一突出部的德軍實施向心突擊,合圍並且消滅這些德軍。( )為此,集結了總兵力約35萬人,坦克,自行火炮370輛(門)的強大打擊力量。而魏元坤的第二百五十師就是這些部隊當中的一員。
當然,扼守突出部的德軍也不再少數。包括了像黨衛軍“維京”裝甲擲彈師這樣的精銳部隊,總數在10萬以上。德軍擁有坦克和自行火炮,而“維京”裝甲擲彈師更是德軍精銳當中地精銳,因此,這並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1月24日。中國軍隊進行了偵察進攻,一開始德國人雖然猜到了他們會遭到攻擊,但是他們認為,相對來說中國人由於時間短促,到這時他們尚未完成進攻準備,而且德國方面也構築好了相對完備的工事。因此,中國人的進攻。絕對不會來的那麼快,但是他們想不到地是,在偵察型攻擊後的第二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向著他們發動了全面的總攻。兵揮動手中的旗幟,在中國人的炮兵陣地上,上百門重炮對準了德國人的陣地展開了齊射。很快,幾百發炮彈便朝著德國人的陣地飛去。很快,德國人地陣地上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