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八十四章 松山要塞(2)
松山為龍陵縣境內第一高峰,屬橫斷山脈南麓,海拔兩千六百九十公尺,它突兀於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的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四十里江面。易守難攻,地勢極為險要。
自從一九四二年日軍長驅直入佔領怒江西岸之後,松山的戰略地位就變得尤其重要。它不僅牢牢控制了滇緬公路,而且掌握著怒江戰場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還與騰衝,龍陵形成犄角之勢,互相呼應。登上主峰子高地,勿須藉助望遠鏡便能將東岸婆海山敵軍陣地盡收眼底。平時雲開霧散,每個標準視力的人都能清楚地望見峽谷裡那架折斷的怒江大橋(惠通橋),還能看見滇緬公路保(山)龍(陵)段八十八公里長的灰色公路好像帶子一樣在兩岸山間繞來繞去。美軍飛機獲得的航測資料表明,日軍設在松山陣地上的榴炮群至少可以將兩岸一百多公里路段完全置於炮火控制之下。因此松山又被美國報紙稱為“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
早在一九四三年初,日軍在太平洋上還是節節勝利的時候,能仁天皇就已經未雨綢繆,將松山設想為支撐滇西和緬甸日軍防衛體系的重要據點。既然天皇發了話,那下面的日軍自然就要堅決貫徹執行。為此,日軍駐緬甸的第十五軍司令部專門從緬甸調來一支工兵部隊,另外從泰國、緬甸徵集大批民工(為保密不用中國人)晝夜施工,耗費了大量鋼筋混凝土,苦心經營年餘始得完成。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戰需要構築,極為複雜堅固,甚至連坦克車也能在地堡裡開進開出。活動自如。而且和歷史上相比,這座松山要塞的防禦更加堅固,火力也更加強大,原本的一一五炮全部被更換成為威力更大的150榴彈炮。要塞建設過程中,日本緬甸派遣軍總司令河邊正三中將,第十五軍新任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和第五十六師團長松山佑三中將都曾親往視察,在建設完成之後,這些人還都到現場觀看國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試驗表明,對於核心要塞。數枚五百磅重型炸彈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甚至連800公斤炸彈也奈何不得。對此,無論是日本的能仁天皇,還是下面的各級司令官們對此都極為滿意。
河邊總司令在寫給南方軍總司令地報告中稱松山工事可謂是集合了帝國要塞修建的一切精華之所在,不但所處地形險要,而且構造合理巧妙,而其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程度的猛烈攻擊,並且儲存有大量糧食彈藥。足足可以支援守軍堅守八個月以上。”
但是,他的豪言壯語在魏元坤這裡卻遭到了譏笑:“八個月?要是你***能撐過八個星期,我都算你有尿!”
魏元坤的自豪是有道理的。為了打通滇緬公路,這一帶由劉B承指揮的進攻部隊總共有40萬人,並且加強了大量地炮兵工兵和特種兵單位。而美國人也對這支部隊提供了最大的援助,不但用飛機雲送來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補給,而且還直接提供了火力支援,吸取了另一個時空當中的教訓,在進攻松山之前。解放軍就在附近構築了幾座野戰機場供美軍飛機起降,同時。為了提供更好的打擊效果,在和美國人協調之後。機場當中進駐的飛機主要是以各種戰術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為主,畢竟,對付要塞,有的時候打擊精度要比彈藥投射量更為重要。而進攻松山的部隊在得到了剛剛從奉天兵工廠當中製造出來地新式武器之後更是如虎添翼…………82毫米無後坐力炮這種輕便的武器被大量配發到了下屬攻堅部隊,作為摧毀日軍火力點的秘密武器,這種武器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將會發揮重大的作用,而另外由乘飛機過來的兵器專家們。在吳運鐸的帶領下。也開始用運來的配件,開始組裝一批被命名為“哈馬斯”的大威力攻堅武器。而更可怕地武器則是魏元坤帶來的一疊厚厚地資料。這些資料記載了另一個時空當中國民黨軍隊進攻松山要塞的整個過程和經驗教訓,無疑這對進攻地部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前線在忙碌,在後方,在穿越者李鐵柱的帶領下,密碼破譯人員也對戰役的程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利用穿越者帶來的膝上型電腦和李鐵柱設計的破譯密碼程式,很快,日軍地大部分電報內容就都為我軍所知。其中就包括,日軍往松山要塞增兵地訊息。
“不太好辦啊。”雖然有了這麼多的幫助…………美國人地空中火力支援,地面上重炮兵火力配合,充足的兵力,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和新式武器的裝備,但是在分析了敵我形勢之後,負責整個戰役指揮的劉B承司令員還是愁眉不展。畢竟,在他所經歷的戰鬥中,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硬骨頭“小魏同志啊,早就聽說你足智多謀,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