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對她的態度卻始終十分微妙,夫君和公公又都只讓她忍耐,如何忍得住?
雖然趙瑾之說自己今日出現在這裡沒有別的意思,然而等明日,“趙相公家的長孫回來了”的訊息就會傳遍整個京城。這不是趙瑾之自己怎麼說就可以改變的。
而且他拒絕了趙二夫人的提議,不想在軍職上往前一步,這又是什麼意思?
政治也是有資本的。趙訓當年在朝堂上留下的人脈和資源,到現在也猶有餘威。按道理,這些東西,都該給長子繼承。不過趙訓不是這樣迂腐的人,因此當時是從兒子之中擇其賢者。不過他的長子趙定遠自己爭氣,是個天縱之才,這些東西,理所當然就留給了他。
從治文二十年趙訓主動辭官歸老,此後不過十餘年時間,趙定遠便官至尚書右僕射,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然而或許是天妒英才,治文三十四年,趙定遠忽然重病,數月之間便撒手人寰。當時正是他風頭最盛的時候,在朝中的政敵自然也不少。再加上趙訓當年留下來的陳年舊怨,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勢力,想要將趙家徹底打壓下去,同時將這些政治資源據為己有。
當時的情況下,趙家必須要有人支撐起局面,而趙瑾之才十二歲,實在是太小,就算幼有才名,但趙定遠怕他過分驕傲,因此壓到十二歲才許他參加童子試,這時候身上連功名都沒有,自然談不長支撐門楣。
於是留下來的那些東西,便都交給了二子趙定方,由他支撐著趙家走出當時的局面。
但真正論起來,趙定方的立場其實是很尷尬的,若非父親尚在,這些東西怎麼都輪不到他,所以就算得了,也總有名不正言不順之感,因此對上趙瑾之這個侄子,態度就有些微妙。
又是十年過去,他已官至禮部尚書,其中多得這些資源助力。哪怕明知不該,現在要他再拿出來,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尤其是趙定方自己三個兒子都十分成才,陸續考中進士,如今已在朝中謀了職缺,穩步晉升。他的長子比趙瑾之小不了兩歲,已是一州通判,如今也正盤算著往上走一走,正需要趙定方動用資源替他籌謀。二子在六部行走,倒也算是穩當。三子卻還在翰林院中苦熬,這裡雖說清貴,但沒有好機會,不能做實事,便只能在故紙堆中虛擲光陰,如同邱庭波一般。
因了這樣的緣故,趙定方心裡對侄子是很愧疚的,所以才會時常讓妻子多忍讓幾分,不要跟他小孩子一般見識。
但趙二夫人對侄子的感情淡漠,從丈夫那裡知道了各種因由之後,反而對趙瑾之更加不滿。
當初要不是趙定方站出來支撐,趙家早就垮了,自然什麼資源都成了泡影。既然如此,這東西就該是趙定方的,憑什麼還要因此對趙瑾之諸多忍讓?何況這孩子跟他又不親,總是板著臉毫無表情,更讓趙二夫人不喜,覺得就算對他好,將來他也未必能記得住。
討厭一個人,有時候甚至不需要理由,一句我不喜歡就夠了。
不過趙瑾之離家這些年,很少回來,也不要家裡幫著辦事,孩子們的年紀大了,趙二夫人歷經多年城府深了許多,關係又疏遠,偶爾見著面,便也不吝於釋放善意,做得滴水不漏,讓人挑不出錯來。
可是現在,趙瑾之要回來了。
丈夫心裡一直對他藏著愧疚,會不會把兒子的機會讓給他?就是丈夫不願意,公公還在,他老人家若開了口,誰能反對?
她這些心思,趙瑾之不說能猜到八分,至少也有五分。要怎麼做,他心裡已經有了初步的盤算,卻並不打算同趙二夫人多言。見她面色幾變,一時無語,便道,“二嬸若無他事,侄兒就先告辭了。過幾日自然會回去看望二叔和祖父。”
趙二夫人微微一怔,還想說什麼,趙瑾之已經掀開車簾,直接跳下去了。
馬車沒有停止,還在高速行進之中。趙二夫人心一緊,便聽見了車伕的驚呼聲,但很快又變成了驚歎,“大爺好身手!”
原來趙瑾之這一跳,他的愛馬正好小跑上前,將他接住。一人一馬配合默契,顯然這種事不是頭一回發生了。趙瑾之朗然一笑,朝他們擺擺手,鞭一揚,便絕塵而去。
趙瑾之家裡沒有養馬的地方,所以這匹馬只能寄養在羽林衛那邊,這會兒天太晚了,他看了看天色,便也不打算再過去。反正看天氣,今夜當不會有雨,在院子裡栓一夜,明日再順路送過去便是。
他在夕陽中縱馬前行,遠近的裡坊之中,處處都是炊煙裊裊,晚風送來各種飯菜香氣,趙瑾之雖然並不飢餓,心中卻無端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