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當時流傳最廣的少林拳法自然是首當其衝。
只不過李顯不敢確定,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大唐,少林羅漢拳是不是與後世那樣一般無二。所以一開始只是按照自己本能的反應進行躲閃,待得後來發現雖然經過一千五百年,拳法沒有任何變化,這才徹底放下心來,將悟能戲耍夠了,這才出手將其擊敗。
“這第一關已經過了,那麼第二關呢?”李顯倒是不著急了。可是玄奘卻似乎有些坐不住了,待得戰鬥一結束,便忍不住開口向智善問道。
“習武之首在於德,次之為健體,次之為禦敵,最次方為殺人,需知殺人者,乃我佛門五戒之一,罪大惡極,即便除惡緣於揚善,亦是罪過,需當時時懺悔己過,因此惟有修行高深者方能修習上乘功夫,以其出手知輕重,不隨意傷人者也。是故,老衲這第二關,乃是考較大王佛法修行。我少林禪宗以武入禪,正所謂禪武雙修,今日老衲並不為難大王,只需做出一首偈子,倘有可取之處,便算大王透過如何?”
智善說完,又看了玄奘一眼,略有得意地說道。
玄奘聞言頓時倏然不悅,對智善說道:“吾這弟子雖則聰慧,然而只有六歲,如何能夠說出偈子來?汝豈非故意為難於他乎?汝若使吾徒做出偈子卻也不難,先使汝徒做出一首再說。”
其實這一次玄奘倒不是真的有意迴護李顯,主要是因為自己名義上是李顯線的師傅,這五年來只教過一卷心經,如果被智善知道真相,自己這師傅的臉面沒處放,這才裝作義憤的樣子,為徒弟鳴個不平。
哪裡知道智善卻像是看穿了他的想法一樣,竟然並不依從,搖頭說道:“我這弟子資質駑鈍,無法領悟禪宗精義,故此吾並未傳他少林上乘武學,否則如何敗落在汝這弟子手下?”
“汝真是不可理喻。”玄奘現在見對方並不買賬,雖然著急,一時卻也無可奈何。
恰在這時,便聽得李顯緩緩說道:“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休教他瞞我,一拳先打徹。現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輟。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啊?這……”聽了李顯所作的偈子,饒是智善修行多年,早已到了八風不動的境界,如今也是深為震撼,因為這首偈子雖然不長,卻是明心見性,極為契合禪宗要旨,如若換了自己門下那些弟子,沒有個十餘年的修行,絕對難以做出此等佳作。
其實被李顯所震驚的又何止是智善?即便是李顯的師傅玄奘大師也都驚詫不已,因為他也只是給李顯講了一遍心經,而此人竟然能夠這麼快就做出一篇蘊含心經主旨的偈子,這樣的資質簡直就是妖孽一般的存在。
而玄奘雖然修成慧眼,知道李顯是帶著前世的記憶來到這個世界,也知道他前世所為既有大善,亦有大惡,卻並不清楚李顯的前世到底是在哪個時空,所以也不完全清除李顯的底細,更不知道在千年之後有一個叫做吳承恩的人以他為主角寫了一部《西遊記》,並且寫了這麼一篇蘊含心經主旨的偈子。
“方丈大師,不知小王所做偈子可還成麼?”李顯見智善滿臉驚詫之色,心中得意,表面上卻是一副誠惶誠恐的神色,連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神態。
第9章曇宗傳人
“呵呵,大王如此大才,老衲失敬了,大王所作之偈子明心見性,實乃高明之作,老衲佩服之至,這第二關,大王自然是透過了。”
智善雖然很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可是之前既然已經親口答應,現在自然不能反悔,只好宣佈李顯的第二關透過。
“呵呵,智善師兄,這第二關已過,不知第三關又在何處?”玄奘見李顯透過考驗,所作偈子又是深得其心,自然是心情大好,同時也急於知道接下來的結果,便向智善大師問道。
智善大師略微思索了片刻,然後緩緩說道:“此關在後山,然而卻能否透過卻不在老衲。”
“嗯?這是何意?”玄奘聞言不由的一怔,微微不悅地說道:“此第三關能否透過不在師兄,難道是求諸鬼神?師兄乃我佛門大德高僧,如何又求諸外道了?”
智善大師還未出口,便聽得一旁的小沙彌悟能開口喝道:“玄奘法師不得妄言,我師既為佛門高僧,如何會求諸外道?”
原來這小沙彌之前比武敗於李顯,心中頗有不平之意,今日又見自己一向極為尊敬的師傅又因此人受到玄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