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了燒水房,開始了他的煎茶工作。
只見李顯將茶餅掰碎,放到罈子中,然後在火上進行烘烤,待得烤乾之後又用藥碾將茶餅碾碎,之後有用細籮將碾碎後的茶葉篩一遍,只留下了細如粉狀的茶葉。
“如此一來這茶葉豈不是被融進水中麼,我等豈不是要將茶飲入腹中?然而我等無病無災,為何竟然以茶入藥?”智善大師看這裡先這一系列的動作,滿腦子的疑團,卻也不好打擾李顯,只好將詢問的目光看向玄奘。
“大師何必如此,只是看下去,自然便知。”其實玄奘也不知道李顯要做什麼,但是卻比智善鎮定一些,聽了對方所言,只是淡淡的說道。
智善見狀,別無他法,只好靜等李顯接下來的表演。
只見李顯親自往鍑中注水,然後開始燒水,待得初沸之後便加了一點鹽,然後二沸,舀出一瓢沸水待用,此時加入茶粉,等到三沸便將方才舀出的那一瓢沸水注入,立刻指揮一旁侍立的僧人將茶水離火。
如此一來,茶水算是煎好了,李顯又將茶水分到三個早已準備好的盞中,並命僧人將三盞茶水端至方丈室,然後開啟蓋子,笑著說道:“茶已煎好,兩位大師,請。”
兩位高僧對視一眼,不約而同的端起茶盞,便聞得一股馥郁的清香直沁心脾,嘗一口,頓覺舌口生香,齊聲讚道:“果然好茶。”
“呵呵,承蒙兩位謬讚,小王實在是愧不敢當,不過小王既然僥倖成功,之前所言尚請方丈大師兌現。”李顯也不矯情,對著智善大師合十行禮,然後淡淡笑著說道。
第7章方丈的考驗(一)
“大王有何吩咐?但說無妨。”智善雖然知道自己肯定是受了這一對師徒的算計,但也沒有準備耍賴,見李顯這麼說,也便痛快快的答應了下來。
“呵呵,方丈大師果然是信人,少林寺傳承百年,豈是幸至?”李顯首先給智善大師戴了一頂高帽,可見對方神色如常,並沒有一絲的得意,便知這位高僧對於事件的譭譽名利之事看得極淡,對其敬意頓時更重了幾分。
“昔年我太宗皇帝平定洛陽王充(即王世充,同樣是因為避太宗之諱,故省去中間的“世”字),久攻不下,多虧貴寺曇宗大師等十三位高僧仗義相助,生擒王仁則,這才令百姓少了戰亂之苦,正因如此,太宗文皇帝對貴寺大加封賞,奈何貴寺高僧視名利如糞土,曇宗大師更是棄大將軍之位如弊履,此等高風亮節,我輩俗人衷心欽佩……”
儘管對方已經不在乎名利,李顯卻依然厚著臉皮繼續戴高帽:“咳咳,方丈大師當明白,我大唐頗尚武風,猛將勇士層出不絕,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然而當此之時,高麗蠻夷小國,不服王化,致令我大唐刀兵再起,塗炭生靈,小王雖然年幼,當為聖上分憂,勤練武藝,平定蠻夷小國,建我大唐盛業,還百姓一個太平日子,小王欽慕少林乃天下武學正宗,諸位大師拳拳報國之心,還請方丈大師能於閒暇之際,指點小王武藝,如此一來,非但小王感激,便是當今聖上、我朝百姓亦當為貴寺忠勇擊節稱歎,屆時貴寺聲名傳揚天下,我佛門大興,信徒如雲,豈非萬代之幸哉?”
智善沒想到李顯竟然提出了這麼一個難題,頓時不由得苦笑著看了玄奘一眼,意思是說:“看你做的好事,竟將老衲置於火爐之上。”
其實李顯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是高宗向其提出這等要求,甚至是太子李弘提出這等要求,他都會毫不猶豫的答應,可是現在提出這個問題的卻是李顯,雖然此人乃是高宗最得寵的兒子,卻也不足以令他有所意動,因為無論是從哪一方面推斷,李顯都不足以成為未來皇權的競爭者,相反,一旦將來李顯以少林寺為依憑而爭奪帝位,甚至就算將來少林寺沒有涉足其中,只憑這一段傳藝因果,都會給少林寺帶來滅頂之災。
一方面是隻要自己保持中立,就能讓少林安穩傳承下去,一方面是一不小心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兩種選擇的收益和風險實在懸殊,智善如何不知該如何選擇?
至於李顯所說的少林聲名傳揚天下,佛教大興云云,這也只不過是李顯畫出的一張大餅而已,以智善大師的智慧,怎能輕易就相信了?
可現在的問題是,智善大師之前已經明白無誤的答應了李顯,如果現在反悔,不僅是玄奘大師會因此而譏笑於他,一旦傳揚開來,少林寺的必將名譽掃地,更何況對方乃是皇帝和皇后最得寵的皇子,也是洛州地區名以上的最高長官,雖然沒有實權,可是想給少林寺穿個小鞋,那還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不過智善大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