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本來這次議事是沒有李顯什麼事的,可畢竟李顯的身份在那裡擺著,更兼薛仁貴有意讓李顯多長見識,增加閱歷,所以專門邀請李顯列席。
在會議一開始,薛仁貴便開口說道:“諸位當知道,吐谷渾國內盡皆山路,道路難行,我等若是這般行軍,恐怕再過十天也到不了烏海,所謂兵貴神速,吾等已然失去先機,不能再如此遷延下去了,以我之見,我等莫如分兵,由本將統率作戰之士輕銳倍道挺進烏海,如若佔領烏海,首先可切斷南北之敵眾彼此間聯絡,將安西四鎮之敵軍徹底隔絕,而此大非川之地地勢寬闊,可以建立兩個營寨,郭副大總管便率領輜重營將士,在此佈防,因為吐蕃在反應過來後,定然會分兵分別攻打大非川和烏海,只需我雙方有一方取勝,便可兩軍會合,腹背夾擊勢孤之敵軍,如此一來非但吐谷渾可復國,便是安西四鎮亦能一舉收復。”
“嘿嘿,這只是薛大將軍你一廂情願罷了,萬一敵軍攻勢太猛,我等彼此首尾不能相顧,只要遷延歲月,甚至都有可能被賊子各個擊破,屆時我等非但難以破敵,連性命都操於他人之手,薛大將可否想過這些?”
郭待封對於薛仁貴的決定很不配合,一上來就冷嘲熱諷,不過這也不算是胡攪蠻纏,因為郭待封擔心的問題也確實是存在的。
但是在這時候,卻已經是箭在弦上,不能不發,更何況這已經是最佳的破敵之策了,勝算還是比較高的,薛仁貴無論如何都不會輕易放棄,所以,他當即凜然說道:“我等身為武將,自當將身家性命許給國家,便是遇到危險,亦當死戰,像如忠烈盧國公程老將軍那般,馬革裹屍,如何能夠惜身保命、不顧公事耶?吐蕃土地雖廣,然則因其乃苦寒之地,故此地廣人稀,便是人人皆兵,又能有多少人?便是傾國來戰,亦不過二三十萬,更何況彼亦不可能傾國來戰,畢竟還要戍守地方,如此一來,最多也不過十餘萬人,以吐蕃士兵之作戰能力,吾等以一敵二,以寡勝眾,正是拿手好戲,又有何懼哉?”
其實對於薛仁貴的判斷,李顯還是有保守意見的,因為他知道,這一次吐蕃會發動四十萬大軍前來爭奪吐谷渾和安西四鎮,但是李顯卻也不知道這四十萬到底是號稱還是實際人數,再加上現在是要說服郭待封,他也不好插嘴,所以並沒有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
郭待封卻是不知就裡,被薛仁貴駁得沒有話說,不過過了一會,他又說道:“烏海路遠,且又道路艱險,薛大將軍對此地並不熟悉,不如讓末將率軍出征,薛大將軍統率輜重營鎮守此地,畢竟末將當初主要是在這一帶作戰,相對要熟悉一些。”
卻聽得薛仁貴笑道:“郭將軍此言差矣,吾雖然很少到達此地,然則早已將烏海所在地摸了個通透,吾又小有威名,諒那吐蕃賊子心中亦是忌憚,而郭將軍新敗,賊子定然不知將軍厲害,此一點於將軍不利也。呵呵,郭將軍放心就是,吾定然不會有差池,而輜重亦是重中之重,非郭將軍不能守也,還請將軍勿要推辭。”
薛仁貴這句話說得很客氣,但實際上卻很不客氣,因為這是在告訴郭待封,之前在解鄯城之圍的時候,你的表現很不好,差一點都被敵軍打敗,這樣的領軍能力怎麼能夠承擔突襲烏海的任務呢?你還是老實一點,在這裡修築防禦工事,為我作戰打下手吧。
郭待封自然知道薛仁貴的話中之意,可是他卻沒什麼脾氣,誰讓自己之前不爭氣,差一點就打輸了呢?所以,郭待封只好對薛仁貴拱了拱手,無奈的答應下來,然後喪氣的坐了下去……
可是這還不算完,只聽得薛仁貴繼續說道:“鑑於郭將軍身邊只有數千輜重兵,很難抵抗敵方大軍的進攻,所以本將決定將阿史那將軍的突厥騎兵也都留下來,再加上週王的數百王府衛士,如此下來可湊足兩萬將士,這兩萬將士補騎結合,攻守兼備,便是十萬敵軍前來攻打,亦能力保無虞。”
“大將軍,阿史那將軍也就罷了,可週王乃是皇子,身份尊貴,怎能征戰前線?萬一有甚風險,我等該如何向陛下交待?”
郭待封自然知道李顯之能,也知道只要有李顯在這裡,他很難有機會立功,所以便提出不要李顯。
可是一來薛仁貴事先已經得到了李顯的暗示並且自己也同意了,二來郭待封的表現也確實不咋地,所以最終還是沒有同意郭待封的請求,堅持要李顯留下來。
第130章深夜遇刺
郭待封雖然不滿李顯留下來,可畢竟薛仁貴是軍隊最高統率,卻也無可奈何,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可是郭待封在薛仁貴離開之後,卻並不給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