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在這裡防守。這些都是最精銳的滿八旗師,兩個蒙族師輪流在莊內跟明軍巷戰,一個滿族師就在運河南岸督戰,架了機槍火炮,有敢往南跑的,一律掃死。
這次清軍沒有再“裹挾平民”,事先允許莊內百姓提前撤出。只不過不允許往北、也就是往明軍那邊跑,只允許撤到運河以南的清軍控制區。而且事先說明:撤不撤全憑自願,一概不強迫。並且告訴百姓,就算不撤問題也不大,因為明軍一貫是不轟擊居民區的。打仗的時候只要躲在家裡、別出門,一般不會有事。
這也是清軍守將有意為之。因為這樣,很多平民就會“自願”留在莊內。道理很簡單:既然去留自願,那還不如冒險留下。撤走的話,還是撤到清軍控制區,臺兒莊不管誰勝誰敗,自己都只能繼續當大清老百姓。明軍都打到家門口了,這節骨眼上再撤往後方,太虧了。冒險留在莊內的話,說不定明天,自己就是大明百姓了。
清軍守將這一手很高明,既能在莊內有大量的平民當肉盾,又不違反明軍的“拯救平民令”,下面軍官沒有被槍斃之虞,可以安心打仗:
——看看,我可沒裹挾平民啊,我允許他們撤出來著,使他們自己不願意撤,要留在這裡等你們明軍,我有什麼辦法?
莊內有大量平民,明軍就不會往莊內使用重型武器。這樣,清軍就可以安全地在莊內保持高密度兵力,而不會被一頓重炮轟成渣。莊內兵力密度高了,明軍想攻佔,那就非苦戰不可了。
而清軍守軍據有運河,進可攻——進入莊內巷戰,退可守——撤到南岸守運河,兩個師還能輪流後撤休整。後路在自己手裡,沒有被合圍之憂,打得不行了就能撤出去——這也是清軍干預頑強抵抗的重要原因。
……
開始明軍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臺兒莊會打起來。失去了空中偵察,明軍也不知道運河對岸清軍是怎麼佈防的,也不知道臺兒莊李有多少清軍。只是在莊內遭遇激戰、接連損失三個連之後,才認真對待起來的。
這時候,明軍已經準備把南邊的徐州圍住慢慢啃了。為了不受北邊的清軍“打擾”,人民衛隊第四裝甲師已經調到北邊魯南地區,防備棗莊、臨沂方向的清軍了。現在後邊的陸軍步兵師已經跟上來。
打這種巷戰,不能再用寶貴的裝甲師了。現在負責主攻臺兒莊的,是陸軍第30摩托化步兵師(隸屬12軍)一團。
晚上,戰火暫時沉寂。雙方經過一夜的休整,到了5日黎明,戰鬥即將重新拉開。
……
5日早晨7:20,明軍30師一團重新開始進攻。但是清軍在運河南岸幾公里處增強了重炮陣地,對明軍集結地進行猛轟。明軍沒有空中偵察,不好判斷清軍的炮兵陣地具體位置,而且隔著運河,地面偵察過不去,只能大概的還擊。
而明軍要進攻莊內,就必須在莊外幾個地方集結。而莊外的座標都是固定不變的,戰鬥前清軍就測量好了的。現在清軍炮火極其準確兇猛,明軍損失慘重。
清軍在莊內的十幾個高處都架起了大喇叭,不斷播放著對海州投降清兵家人的處理訊息。一會兒是多少師多少團全團投降官兵家人戶主處死、其餘家人被送進勞動營;一會兒又是哪個高階軍官投降明軍,全家被送進勞動營……
每隔一會兒,還會播放另一種資訊,即某師某團官兵作戰勇猛,死戰不退,全團都得到了多少大洋的犒賞,每人銜升一級;或者就是某師某團經查明陣亡將士多少人,這些官兵的家人都得到了多少撫卹金、分得了多少土地、減免了多少年的賦稅……等等。
這麼正反兩種資訊,胡蘿蔔加大棒,加上眼下退路在自己手裡、沒有被合圍之憂,莊內八旗師是越戰越勇,大有“保家衛國”的感覺了。
清軍這樣拼死抵抗,倒把明軍的脾氣也打上來了,明軍這些摩步師也都是陸軍的精銳,隨便拉出一個師來都不輸於八旗師的。現在陸軍12軍軍長侯鶴坤也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小莊子上了。侯鶴坤在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可就是陸軍的名將,是善打硬仗著稱的。
現在,他即刻命令30師增兵,將另兩個步兵團投入臺兒莊戰場。三個團同時向莊裡進攻。然後,他又把32師從東邊增調過來,準備隨時接下休整的30師。他準備把兵力增加到和清軍守軍相當。兩個師輪番接力進攻。反正不能對莊內用重炮,那就大家都往裡面堆人就是。巷戰,基本都是輕武器。那就是誰的兵力密度高,誰的火力就更強,進攻鋒面就更有力。
明軍每個摩步師都有一個坦克營,32輛閃電…3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