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的邊緣地帶,城內有投石車,這個邊緣地帶至少在兩百步到三百步之間。但城內劉表軍很自信,在距離城牆兩百步的地方才開始挖掘護城壕。兩百步的範圍,也就是城內投石車、床弩可以有效射擊的範圍。
護城壕寬約五十尺(大約為今十二米),深二十尺(約今五米),壕內鋪設長短不一的竹刺、木刺。這種護城壕有五道,北疆軍想在叛軍猛烈射擊下,順利攻到護城河,需要付出很大代價。
五道護城壕之後,就是護城河。護城河寬約十五丈(約今三十五米),是與大江相連的,裡面的水全是江水,想將其掘斷,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這是夏軍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護城河距離牆根還有四百五十尺(約今百米)。在護城河之後,還有一道更寬的護城壕。這道護城壕上設有轉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架在壕沿的橫木上,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令敵墜入壕內。
這道護城壕之後是甕城和馮垣。甕城是主城門外的半座小城,牆高七十尺(約今十六米)。甕城城門偏設,當城門遭到敵軍攻擊的時候,城樓上的守軍也能射殺攻城敵卒。敵軍一旦攻破甕城,同樣會陷入守軍居高臨下的四面夾擊之中。馮垣是用泥土夯實的矮牆,高約十五尺(約今三米多),守軍伏在矮牆後,射殺翻越護城壕的敵卒。
在馮垣之後,就是拒馬帶。這條拒馬頻寬有十尺到二十尺,主要是阻擋敵軍架設雲梯。在守城士卒出入的地方,拒馬和鹿砦都埋得比較淺,以方便守軍移動,並加以顯要標誌,讓城牆上的守軍重點防範。
拒馬帶之後就是城牆根了。又高又陡的城牆雖然不利於敵軍攀爬,但也是城上守軍的射擊死角。然而,劉表在這裡十餘年時間的經營,在城牆上修築了大量的“馬面”和樓臺,彌補了這一缺陷。
馬面突出城牆外側,與城牆合為一體,守軍可以居高臨下射擊,消滅城下死角里的敵軍。馬面上設有可供士卒休息的戰棚,戰棚四周有木樁圍護。這種防禦設施過去只有邊塞要隘和邊郡大城才有,但劉表竟然把它應用到江陵城的防護,這讓大夏諸將大為驚訝。
修築馬面的工程顯然大了一點,劉表在延牆上按照正常防禦辦法,修建了大量臨時樓臺。
樓臺的作用很多。雖然江陵城的城牆頂部很寬,一般在五十尺到七十尺,足夠守軍靈活自如地機動和戰鬥,而且延牆兩側的女牆又高又厚,尤其是外側女牆,都開有密集的外寬內窄的射擊孔,城角也還建有堅固的角樓。但這些防守設施在戰時根本不夠用,必須添置臨時樓臺。
在延牆上,劉表軍每隔兩百五十尺(約今六十米)建了一座突出外側城牆五尺(約今一米)的觀察樓。每隔八百尺(約今兩百米)建了一座突出外側城牆十五尺,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時,每隔八百尺還豎起了一面用高尖木樁連成的橫牆,木樁的高度約為十五尺,平時開小門以供穿行,一旦敵軍登上城牆,則封閉橫牆作為路障繼續阻殺敵軍。
另外,每隔一千五百尺(約今三百六十米),劉表軍還建了一座突出“內側女牆”二十尺(約今五米)的木樓,用以攻擊突入城內的敵軍。
這是目前夏軍能看到的防護設施,在城內,也許劉表軍還建有更多的阻擊設施。江陵城攻擊難度之大,讓夏軍上上下下都有一種無力和挫折感。如此的堅城,在夏軍征戰的過程中,遇到的是少之又少。
天子御駕親征,激勵了夏軍計程車氣,但當將士們從興奮中冷靜下來,面對前方高大而堅固的城牆時,戰場上血腥和死亡的氣息又把他們殘酷地打回了現實。
夏軍持續轟擊了一個時辰,無數的石塊和箭矢傾瀉在城牆上下。
城牆頂部的樓臺在石塊和箭矢的肆虐下,損失較大,有幾座小木樓直接給石塊轟塌了。甕城也遭到了重創。正面單薄的女牆被石塊砸毀了很多。埋伏在馮垣後面的敵軍更是夏軍重點攻擊的物件,大小石塊和箭矢幾乎把他們淹沒了。
江陵城太高,城牆上又有門樓、馬面、木樓等建築,劉表軍的制高點讓人望而生畏。制高點被劉表軍控制,夏軍的強攻就會遭到壓制,傷亡必定驚人,為此夏軍在城防邊緣地帶,用木頭和泥土修築了大量的土臺,土臺上再建堅實的木棚,用以安置弩炮和箭手。
在弩臺和箭臺的中間,便是投石車陣地。
此次夏軍運到城下的投石車、弩車型別繁多,數量也極為龐大。
夏軍的攻擊力很強,但攻擊力強並不代表可以控制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