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6部分

,而是要馬上想出對策。

天子親去拜訪蔡邕問策。蔡邕是陳留人。由於他很早就帶著家人和門生弟子趕到北疆,所以他一直屬於北疆系,是北疆系中舉足輕重的勢力之一。正因為他是北疆系的中堅力量,所以他首先要考慮到的是北疆利益,然後才能照顧關中利益。雖然他對北疆系士人極力排擠關、洛士人非常不滿,但他從北疆系的利益考慮,只能保持沉默。

天子問策的時候,蔡邕第一句話就是,朝廷要想起用關、洛士人,必須保證北疆系士人的利益,否則,什麼計策都沒用。

這是一句廢話。朝廷要起用關、洛士人,勢必要觸及北疆系士人的利益,所以天子愣了半天,又問了一句,“老大人何以教我?”

第一零八章遷都之爭(二)

第一零八章遷都之爭(二)

“陛下,你應該把目光看得更長遠一點,要看到大漢中興之後,看到大漢五百年、六百年之後,而不應該把目光僅僅侷限在洛陽,侷限在這艱難的統一歲月裡。”

天子望著老大人深遂的目光,若有所悟,但他一時無法理解蔡邕的意思。

天子突然跪下,行大禮,“請老大人教我。”

蔡邕慌忙把他扶了起來,“陛下,老臣時日無多了,即使說了什麼大逆不道的話,也請陛下原諒,就算老臣年老痴呆,一時胡言亂語而已,就不要責罰了。”

“老大人……”天子激動不已,悄然淚下。

本朝衰落,追究起來,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西疆長達百年的叛亂。

本朝為了戍守西疆,保住關、洛這道屏障,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武力,但收效甚微,反而把大漢拖垮了。

本朝自光武皇帝中興後,國力並不遜於高祖皇帝、孝武皇帝時期。記得中興不久,本朝曾動用數千鐵騎,派出了幾個勇敢的使者比如班超,就成功迫使投向匈奴的西域諸國重新歸順。此外安豐侯竇固,其曾孫竇憲,也先後於孝明皇帝朝、孝和皇帝朝大破匈奴和西域叛國,取得了輝煌勝利。

但為什麼近一百年來,大漢卻無法平息西疆的羌人之亂?西疆的羌人和匈奴人,和西域諸國比起來,屬於更加野蠻的胡族部落,其人口少,武力也差,但為什麼我們就是無法穩定西疆?為什麼大漢任憑羌人斷了西部的通道,丟失了西域諸國和大片疆土?

一切都來源於世祖光武皇帝的立國根本。

從周武王滅商那個遙遠的年代開始,歷朝歷代一般都在兩個地方建都,一個是長安,一個是洛陽。

長安曾是西周、大秦的都城。這不僅因為大周、大秦根源於關中,更因為此地有著高屋建瓴的軍事優勢。

關中之地,有渭水兩岸富饒的大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有潼關、函谷關天險,使之成為進退有據的不敗之地。

洛陽的營建始於周公,其目的是為了控制關東一帶的商朝代遺民以及其他各氏族的軍事要塞。由於周公是歷史上制禮作樂的聖人,加之洛陽被認為是天下之正中,西周被戎狄掃蕩以後,洛陽隨即成了新都城。這個都城,一般來說,其文化象徵的意義要遠遠大於它的軍事價值。

高祖是楚地沛縣人,他的武將文臣也大多是中原人,因此高祖和很多大臣們當初並不願意把都城建在長安。但反對者認為,今天下初定,社稷動盪,洛陽的規模、地理位置都比不上長安,還是建都長安為好。大臣婁敬說,陛下為了取得天下,殺人無數,伺機叛亂者多如牛毛。陛下還是現實一點,入據關中,憑藉崤、函之險先固根基為上策。陛下過去經常和人打架,知道要想擊敗對方,最關鍵的辦法就是先卡住敵人的脖子。進了關中,您就算是卡住了天下人的脖子,江山永固。

事實證明,關中的武力加上關東的經濟文化,兩者相得益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造就了大漢空前強盛。

定都長安,西疆、北疆的戍守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關中的支撐與震懾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為了確保都城的安全,大漢不但要守住西疆、北疆,更要開拓疆土,把防線不斷前移。孝武皇帝因此創下了北擊匈奴,把西域諸國盡納版圖的豐功偉業。

但光武皇帝繼承大統後,他進了洛陽。

他認為一個強盛的大漢不一定要以開疆拓土為首要之務,而應該以德治國,只要實施仁政,一樣可以強盛大漢。

大漢自此失去了關中之利,人們漸漸忘記了關中曾為大漢強盛所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