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時30分。天色仍然黑暗如墨,一滴雨珠落在了他的臉上。暴雨就要來了,就讓這炮聲成為驚醒大和民族和大日本帝國的號角吧!黑藤清略猶豫了一下,陡然厲聲道:“我命令——第45聯隊炮兵大隊,開炮!”
日本朝鮮駐軍第20師團(龍山師團)第45聯隊炮兵大隊的炮兵們猛地拉動火繩,耀眼的火光和震天的炮彈出膛聲中,一排排“明治38式”150mm野戰榴彈炮炮彈尖利呼嘯著撕裂平靜的鴨綠江夜空射到了對岸中國東北土地上。
兩個小時後,黑藤清大佐跪對著東方天邊黑雲中冉冉升起的旭日剖腹自盡。只是他當時不知道,鴨綠江上中日雙方正在猛烈對射的炮聲是由他敲響的日本滅亡的第一聲喪鐘。
東北軍鴨綠江防衛部隊為東北軍第7軍,下轄第120師(師長蘇炳文、副師長王之佑)、第118師(師長馮佔海、副師長刑佔清)以及第13、22、29獨立步兵旅共兩個師三個旅。丹東市東北軍第7軍指揮所內,軍長蘇炳文此時通宵一夜仍然毫無睡意,他腦子中被一些激烈如火的思想充斥著、衝擊著。蘇炳文手中持著一本《論現代戰爭中陸軍機械裝甲化》,這本書是一個月前來到東北進行雙方陸軍作戰武器研製生產視察的德國代表團中作為德國陸軍裝備部代表之一的德國陸軍裝甲兵總監海因茨·古德里安將軍,在奉德兩方軍官聯誼會上送給他的,這本書也是古德里安自己所編寫的。書的序言就讓熱衷陸軍裝甲機械化的軍官們熱血沸騰——
“坦克曾一度是最年輕而力量卻最強大的武器,為了自己的利益,坦克必須要搶佔先機,因為任何一個國家中的其他武器都不會心甘情願地臣服於它。未來陸戰的王者,必將屬於坦克。”
此時坦克這一新型武器剛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嶄露頭角,但是還歷史還沒有讓坦克確定在陸戰中的地位戰爭就結束了。在為下一次戰爭的準備中,很多大國軍隊都對坦克和軍隊機械裝甲化這一設想存在嚴重的偏見和懷疑。此時的坦克在實戰中也露出大量的弊端和缺點,比如速度慢、動作笨重、易被不利地形困住、損毀率高,而且越來越威力強大的反坦克武器已經被研製了出來,加上坦克生產成本極大,這都讓很多國家軍隊內部對發展坦克存在反對意見。另外,軍隊機械化以後的作戰方式和戰略等理論現在也還是空白,很多國家軍隊領導人一直是舉棋不定。唯有兩人除外——希特勒和張學良。希特勒在看了古德里安的關於坦克裝甲兵作戰的文章以及中國東北和德國聯合研製出的“1號”坦克的作戰演練後興奮地高呼:“這就是我所需要的!這就是德國軍隊所需要的!”從此成為“坦克制勝論”的狂熱擁護者。至於張學良為什麼也一直不遺餘力地投入大量精力經費建造東北軍的裝甲部隊,原因就不需要說了。
剛剛44歲的蘇炳文還算是東北軍中的壯年派現代軍人,畢業於中國著名軍校保定軍校的他,思想開闊目光長遠。他明白軍隊打勝仗除了戰法和士氣,部隊裝備也重要。以前的那種“兵多槍多就能稱王稱霸”的思想早已經落伍於世界,你士兵再多,敵軍飛機丟一顆航空炸彈就能報銷你上百士兵。蘇炳文還記得張少帥曾對東北軍三軍將領訓話時候再三強調道“以後的戰爭是海陸空三維立體戰爭,所以陸海空三軍都要大力發展。僅僅靠步兵地面衝鋒去和敵人的飛機大炮軍艦打,那是註定失敗的”。東北會戰的時候,蘇炳文奉命駐紮黑龍江畔,隨時準備與對面入侵過來的蘇聯紅軍作戰,幸好會戰期間一直是有驚無險,當然他蘇炳文也基本沒有上過前線了,但是東北會戰他一直在關注著。他敏銳地看到了除了傳統的“戰爭之神”火炮,飛機和坦克這兩個新式武器在會戰中的巨大作用。有一個戰役特別引起了蘇炳文的注意,當時進攻丹東的日軍第7師團出動了一個騎兵聯隊,遭到東北軍李杜的115師裝甲營的痛擊,結果日軍騎兵幾乎全軍覆沒。蘇炳文慢慢總結得到一個想法,就是以後的戰爭,裝甲兵這一新生兵種將發揮巨大作用而慢慢取代傳統兵種騎兵,畢竟血肉是不能和鋼鐵抗衡的。這個思想和古德里安不謀而合。想到這裡,蘇炳文不禁為張少帥當初力排眾議不再擴充套件騎兵而是大力發展裝甲部隊的英明先見決斷而欽佩不已。
(注,歷史上的蘇炳文:字翰章,1892年生於遼寧新民,東北軍著名愛國將領。曾擔任東北軍軍內多項重要軍職。“九一八”事變後拒絕日軍高官厚祿利誘堅持在黑龍江省抗擊日寇,後就通電就任黑龍江自衛軍總司令和東北民眾救國軍總司令,彈盡糧絕後退入蘇聯。1933年6月回國就任國民黨軍事參議官,抗戰勝利後因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