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7部分

火種,到交州來得不償失,還不如等到第一批學子學成,再擇一批優秀的上任,畢竟天下的目光都盯著這裡。

太學原本指周代設立在天子都城的學校,也稱辟雍。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在長安設立了國家最高學府,取名太學,以五經博士為教授,置博士弟子五十。

歷經發展,到王莽掌政時期,太學弟子已多達一萬餘人,到公元二世紀的東漢中期,設立在雒陽的太學,就讀學生竟多達三萬人,現在也就這個規模。

西漢景帝時文翁在蜀郡設學宮,漢武帝對文翁設學宮甚為讚許,詔令天下郡國皆設學宮。

從此以後,有些郡開設學宮,至漢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學制度。

按制度規定,郡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學校名稱由此而來。

東漢初期出現了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局面,現在世家實力過大,私學林立,地方官學衰廢,空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

如今的雒陽,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教育集中地,除了太學以外,還有專科學校專門學習書法、繪畫的鴻都門學,如今算學成了其招牌之一。

後世人對這兩所學校十分熟悉,其實在這方面還有一所學校更加有名氣。

順帝十七,京師雒陽除了面向全國的太學以外,還設立了一所外戚及大臣子弟讀書的太學——四姓小侯學。

四姓小侯學創設於漢明帝永平九年,《後漢書?明帝紀》載,明帝崇尚儒學,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經。

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號“四姓小侯”,置五經師。

由於當時外戚四姓不是列侯,故曰小侯。

《後漢書?儒林傳》又云:顯宗(即明帝)復為功臣子孫,四姓末族,別立學舍,搜選高能,以授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

四姓小侯學是雒陽的貴族學校,初期可入學的,只有四姓子弟。後來,功臣子孫皆可入學。

該學校在聘選教師等方面超過一般太學,因之聲名日彰,流傳到國外,引起外人的羨慕,而有匈奴遣派子弟來漢留學之舉,可以說四姓小侯學是中國最早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大學。

趙雲在接任鎮南將軍、朱崖洲都督的時候,身上的鴻都門學博士並沒有人要他辭去。

靈帝不說話,博士祭酒樂松不可能去觸這個黴頭,如日中天的南征軍,裡面囊括了四姓小侯學、太學和鴻都門學的學子,連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