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王一有大動作,這二人如何不知?幾個命令傳來,他二人都於心中猜得漢中王要整頓兵馬,引大軍北上了。
對此,這二人都是抱著期待的心情等待著下一步的指示。畢竟對於武將來說,要想取得更大的功勳,最好地方法就是在戰場上立功。而且是越大地戰役,便越容易立大功。本來魏延與王平都以為自己的下一步任務就是整備手下兵馬。隨時準備聽候調遣,哪料得突然一紙調令傳來,著王平引五千兵馬回成都。
當時王平心裡也暗中思量了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漢中王引大軍出,自己則鎮守成都。或者是就是川中兵力不足,著自己押運兵馬,同時隨川中大軍同行。但是偏偏又接到薛冰書信。著其在路上那般操練兵士。
這麼一來,直將王平弄的完全摸不到頭腦,搞不明白這個調令到底是為了什麼,甚至連自己的下一步任務到底是什麼,他都不知道。因此,才會在此時有此一問。
薛冰聞王平之言,與趙雲對視了一陣,見其點了點頭,遂將左右盡數屏退。而後親自為王平滿上一杯酒水,這才輕聲道:“此番招子均前來。確有重任相托。”
見王平凝神傾聽,薛冰這才繼續道:“子均熟悉漢中道路,可知子午谷小路?”
王平聞言,臉色一變,而後又想到薛冰先前著自己挑窮山惡水而行,莫非正是為此?當下忙問道:“薛將軍言中之意,可是王上欲派一軍出子午谷奇襲長安?”
薛冰點了點頭,答曰:“然!”而後見王平臉色變來變去,這才繼續道:“而且此軍,正是由我三人同領之。”
王平瞧了瞧薛冰,又瞧了瞧一旁的趙雲,他本與趙雲不甚熟悉,但是他也知趙雲在漢中王身邊的地位,五虎上將中有兩人在此路軍中,由此便能猜出此路軍之重。當下於心下暗思:“王上如此看重此路軍,使薛將軍與趙將軍同引此軍,又著我來,想來是瞧中了我熟悉地理這一點。”當下便想明白了自己地身份,立刻對薛冰道:“那子午谷小路,末將也走過幾次,其路之險,實不宜大軍而行,不過,正因此,才能起奇襲之效。現王上調五千兵馬……請恕末將直言,五千兵馬,多矣!”
薛冰點了點頭,笑著答道:“此事早有計較,以我之意,這五千人最後只會留下三千,現在最緊要的,便是讓這三千兵馬儘快地適應山路行軍,以便在快速透過子午谷之路後,依舊能夠保持足夠的戰力!”卻是他今日見了那五千兵馬,雖然很快地趕到了成都,但是那個樣子,根本就沒有一點戰鬥力。若到北伐時,此軍依舊是這樣。縱使出了子午谷,怕也無力再奪長安。
王平聽了薛冰之言,已然明白了自己的任務,當下抱拳應道:“末將定不負將軍所託!”
第一第九十六章 擔糧兵
薛冰與王平又談了許久,大概的瞭解了子午谷的地形之後,薛冰又問道:“以子均之見,若我等引兵從子午谷走,需要多長時間?”王平聞言,於心中思量著,口上則道:“若三五人走此路,雖路途艱險,卻也能行。然現下乃是大軍從此過,雖三千人不算多,但也不少了。如果一路行來,沒有天災當道,則須月餘時間,若老天突降暴雨,則此路不可行也。”
薛冰靜坐一旁,一邊聽著,一邊在腦中思考著關於子午谷這條路的相關資料。說實話,他本人對子午谷並沒有太多的瞭解,印象比較深的就只有演義中,魏延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襲之計,而諸葛亮不允,結果使得魏延一直認為自己懷才不遇。
當時,薛冰只道子午谷小路是條近路。不過,後來的一個情節改變了他的看法。魏國大將軍曹真引大軍欲從子午谷突襲漢中,結果趕上天降暴雨,使得子午谷棧道崩塌,泥水漫谷,結果大軍在谷中轉了一個多月,始終未能走到漢中,最後被逼無奈,只得兵退長安。由此可知,子午穀道路難走。
雖然那曹真是趕上了天降暴雨,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走時不會碰到這種情況?因此,子午谷小路的變數實在太多,難怪原本歷史中,諸葛亮始終不肯同意這個計劃,但是現下為什麼會同意?
恐怕一是因為這事是劉備定下的。諸葛亮縱使心中不贊同這個計劃,他能做的也僅僅是幫助劉備完善這個戰略,儘量將漏洞給彌補起來。
二就是現下諸葛亮年歲還輕,相比起來後來諸葛亮掌權時的四五十歲,此時的諸葛亮正值壯年,就算生性嚴謹,但其多少還保留著年輕人的衝勁。
三就是若戰略成,則帶來的戰果實在誘人。相當於一個窮光蛋突然中了五百萬。
這般一來,薛冰唯一能做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