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3部分

推進中國國內的土地分配改革。

自清代中期以來,中國國內人口的增長和可耕用土地緊張的矛盾一直很大,到清末時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在經歷了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之後。這個矛盾因為人口的急劇減少而得了一定的緩和,但隨著中國人口的再次不斷增長,華夏共和國成立後,這個矛盾又有所抬頭,但由於華夏共和國成立初期大力推進國內工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民進入到了工廠,這一傳統矛盾暫時的得到了緩解。

華俄戰爭勝利結束後,華夏共和國政府試圖對新收回的可耕種土地較多的國土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庫頁島、唐努烏梁海及月海(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實行國有化。並決定按地段分塊出售,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償還內外債和滿足國內民眾的需求。

但由於出售土地單位面積較大、價格高,國內農民無力購買,而大量北方可耕種土地的直接投放又影響了國內土地的價格,而且也容易給土地投機者造成可趁之機,而得不到土地的農民由於自身權利意識的逐漸覺醒(戰前五年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果)開始了要求國家無償分配土地的鬥爭。由於中國南方大地主們的阻撓,最終無償授予農民土地的法案因為國內反對聲音過高而被否決。

由於中國經歷封建社會統治的時間太長,封建土地關係造成的土地大量兼併、農民缺少土地耕種的現象依然存在,而這恰恰是中國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對此,中國朝野的有識之士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