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提防著“大海軍建設計劃”不被外界因素打斷,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眼前正好有這個不錯的老師,可以給他些啟示。
“西歐諸國及日本,強於中國者,不盡在於堅船利炮,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地能盡其力,貨能暢其流,竊以為閣下所圖之,是捨本逐末也。”孫文說道,
孫綱點了點頭,是呀,他說的非常有道理,自己跟著李鴻章逛了大半個世界,親眼看見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西方工業文明和東方農業文明之間的距離,雖然自己是後來人,但是眼前的這一切給他心中的震撼絲毫不亞於老狐狸的感受,他心裡也知道,自己目前做的和老狐狸一直在做的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孫文指出的問題非常尖銳,也說到他的心裡去了。
“如何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孫綱問道,
“以大清現有之封建專制,不可能作到這些。”孫文緊緊地盯著他,說道,似乎想知道,他聽了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是什麼反應。
孫綱明白了,其實,孫中山的反清思想,不是甲午年才有的,照現在的樣子看,應該說更早。
沒有意料之中的驚恐萬狀和勃然大怒,眼前的年輕人平靜地迎上了他的目光,笑了笑,“先生如此開誠佈公,我也就和先生說說心裡話。”孫綱說道,“先生說的很對,我明白先生的意思,現在的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已經麻木了人民的心靈,這個王朝的專制制度已經成為國家前進的阻礙,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可我想說的是,目前民智未開,國家身處列強環飼之時,先生不怕此等封建專制一去,又衍生出無數之更可怕之豺狼專制出來嗎?”
孫中山哪裡能夠知道,眼前這個滿清朝廷年輕的高官對後世那些慘痛的歷史教訓知道得比他要清楚得多,封建帝制是去掉了,可隨之而來的並不是孫中山們期待的共和之光,而是接連不斷的內鬥,廣大人民始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最後竟然達到了軍閥混戰的“巔峰狀態”,讓中國根本不能在和平的環境中前進發展,從而失去一次又一次的大好良機,最後面對身邊日本人的屠刀,幾乎陷入亡國的境地!
孫文的眼中閃過一絲惶惑之色,顯然他也意識到了,自己想的有些簡單了。
(一百一十五)誰都說不清楚了
“金無足赤,新生的制度也一樣,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孫綱又問道,“先生為什麼那麼肯定,中國的百姓和泰西各國國民素質相差如此之大,西方的各種制度在中國就一定能夠適用呢?”
“閣下說的太好了。”孫文好半天才回過神來,整個人好象一下子老了很多,有些慚愧地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孫文受教了,不然,非誤盡蒼生不可。”
“先生不可如此自責,剛才先生的話,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孫綱說道,“中國目前的病根在於制度和人,只有制度和人的思想同時發生變化,才有可能讓國家發生徹底的改變,不但能保留住本民族特有的優秀品質,還可以去掉那些文化中的糟粕,獲得真正的新生。”
“您說的對,只是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孫文點了點頭,說道,
“法在漸不在驟,幾千年之舊法,一夜之間全變掉,是不可能的,”孫綱笑道,“先生在日本應當知道,明治維新曆經三十餘年,方成今日之功,如何讓中國漸變的腳步加快,才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中國和日本不同,中國地廣物富,處列強爭奪之地,和平發展的時間不多,如何能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取得最大的成果,先生可有什麼好辦法?”
“待文與諸同志商議之後,再奉於閣下。”孫文一掃剛才的失落情緒,精神又振奮了起來。
“可是中國的時間真的不多,”孫綱嘆息了一聲,“觀近年之現狀,中國每不過十年,便要打上一仗,我擔心我們還沒準備好,人家的刀就砍過來了。”
“閣下如有所需,文有同志二三人,願效死力。”孫文看著他說道,
“那先生乾脆以秘密身份入我北洋,助我一臂之力如何?”孫綱看著他說道,“我知道先生不屑與大清之腐朽官僚為伍,但大丈夫能屈能伸,先生與諸同志之心願,無非‘強國’二字,我的心願與先生一般無二啊。”
“閣下胸懷廣略,實非文所能及,文敢不從命。”孫文感慨地說道,“今日方知,閣下開廠造艦以圖海軍,乃是為強國爭取時間,只是,何日能讓這腐朽王朝壽終正寢,而使中國變一嶄新之面貌身姿,孫文真的很想知道。”
“時間不會太久,我保準你能看見,”孫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