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部分

葉祖圭聽了他的建議也表示同意,他對“衝角撞擊作戰”可是深有體會的,大東溝海戰中,在鄧世昌的壯舉感染下,葉祖圭也開足馬力用“靖遠”撞沉了日艦“扶桑”,雖然說有“打紅了眼”的成分在裡面,但他事後“理智”地想起來,也還是覺得這種戰術並不可取,當時同在艦上的劉冠雄就堅決反對過,現在孫綱又指出來了這個問題,葉祖圭答應了孫綱的請求,並傳令北洋艦隊全軍將士,在將來的戰鬥中儘量不要採取“衝角撞擊作戰”。

史書上記載的最後一次成功的“衝角撞擊作戰”是1866年(同治五年)7月20日發生的利薩海戰。奧地利艦隊的二十一艘戰艦(含7艘蒸汽鐵甲艦,其餘為木殼戰艦)在海軍上將鐵格特霍夫的率領下,排成三個楔形陣,衝亂了由二十四艘戰艦(含十一艘蒸汽鐵甲艦)組成單縱隊地義大利艦隊,在海戰中,奧地利艦隊的旗艦“斐迪南德”號鐵甲艦兩次用衝角撞中了義大利艦隊的主力鐵甲艦“義大利”號,使其瞬間沉沒,奧地利艦隊因此取得了這場海戰的勝利。

可因為鄧世昌和葉祖圭的關係。1894年9月17日的大東溝海戰,目前已經被世界海軍界認定為是繼利薩海戰後“衝角撞擊作戰”的又一成功戰例。雖然中國海軍因此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但孫綱知道,大東溝海戰恐怕才是人類海戰史上地最後一次成功的“衝角撞擊作戰”了。孫綱在這次新式潛艇地“水下撞擊作戰”試驗“失敗”之後。就向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術人員提出明確要求,在以後的戰艦設計建造中,完全取消衝角地設計,戰艦艦首的設計將以增加破水適航性和航速為主要目的。

這個決定,在目前對中國海軍來說,是極為為重要的一步,在世界上來說,也是很有遠見的。

以後的海戰,將主要以遠距離炮戰的方式進行,衝角撞擊戰術。已經到了退出海戰歷史舞臺的時候了。

因為。作為一個穿越者,孫綱早就知道了未來海戰的主流方向會是什麼。

隨著交戰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只有在儘可能遠地距離上做到有效打擊敵人,才能取得戰鬥的勝利,這個作戰理念,直到“數字化”和“資訊化”的後世,也一樣適用

現在,北洋的海陸軍官兵和軍事工程技術人員在孫綱的指引下,已經完全接受了這一理念,並努力的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現在。“飛雲”1型水上飛機的發明,就是最好的證明。

經過北洋軍情處“軍械司”的“大發明家”趙春澤和他手下的人地努力,中國海軍有了第一種可以用於實戰的軍用飛機了。

這種被命名為“飛雲”1號的飛機,主要以木構件為主,長7。5米,翼寬2。61米,雙翼單垂尾,使用一臺經過改進的汽車用汽油發動機。最大升限為160米。最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85千米,可以在60米的空中持續飛行近一個時辰(2小時)。而且可以搭載一名乘客(那位幫孫綱造潛艇的法國美女已經被“找存摺”帶著飛了好多回了),這種飛機有用於起降的輪子,按照孫綱的提示,趙春澤又發明了給飛機用於在水面上起降地帶有船形浮筒地水上起落架和用於在雪地上起降的滑橇式起落架(這些對“先知先覺”地穿越者孫綱來說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可對“找存摺”們來說,絕對是“天才”才能想出來的主意),使“飛雲”1號能夠水陸雪“三用”。

當“飛雲”1號飛機正式和“漫遊者”號水上飛機母艦進行配合演練時,幾乎整個旅順口的海軍官兵和老百姓都過來看熱鬧,一時間可以說盛況空前。

“漫遊者”號鐵甲艦經過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多方改造,在艦面上開闢了水上飛機的搭載平臺,加裝了專門用於吊裝水上飛機用的起重吊杆,使她可以搭載三架“飛雲”1型水上飛機,還可以搭載四個偵察氣球,她的改建成功,意味著中國海軍現在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海軍航空兵了!

雖然目前看起來這種“飛雲”1型水上飛機在起降時都需要母艦上的人員用起重吊杆將飛機吊起放在水面上起飛和降落,費時費力而且十分笨拙,而這種中國人自己研製出來的水上飛機和它的母艦主要功能也就是用於偵察,和偵察氣球配合使用,在真正的戰鬥中還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對中國海軍發展史來說,是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的。

熟知戰史的孫綱知道,哪一個國家的航空兵,不是從這種艱難的起步開始的!

只要假以時日,中國的戰鷹,也將一樣能傲嘯藍天!

當看著水上飛機飛上天空,從戰艦上空掠過,圍觀的人群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