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8部分

留用。”

朝廷這一刀,切得還真是狠啊!

日本人弄的那個“宣傳戰”所產生的惡劣影響,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完全消失。

北洋陸軍從此從大清帝國的陸軍編制當中完全消失了!

一支還算能征慣戰的部隊,就這麼被這個昏憒腐朽的朝廷在一班書生的鼓動之下被不分清紅皂白的裁撤了。

雖然這對孫綱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段芝泉已經到孫總辦那裡去報到了,”江穆齊對孫綱說道,“他還舉薦了幾個人過來,一個叫馮國璋,直隸河間人;一個叫曹錕,天津人;還有一個叫吳佩孚,山東蓬萊人;我讓人查了一下他們的履歷,都還不錯,所以都留用了。”

孫綱正喝著茶,聽了這幾個名字,一口茶水噴了出來,一個沒坐穩,差點沒從椅子上滑到桌子底下。

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北洋軍閥,現在全跑到他這兒集合來了!

“奉軍的張統領也被裁下來了,他上次前來投奔大人,大人正好外出,我也讓他拿著大人的名帖去孫總辦那裡報到了,他自己說他和孫總辦也很熟的。”江穆齊奇怪地看著孫綱,不明白他的表情為什麼忽然會變得這麼誇張,自己剛才沒說什麼多餘的吧?

孫綱的臉上仍然是那種怪異無比哭笑不得的表情。

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北洋軍閥還有誰沒來報到的?

五大北洋軍閥現在都在孫中山手底下混飯吃,還真是熱鬧啊!

他們五個,和孫中山湊在一起,會產生什麼樣的“蝴蝶效應”,現在還真就不好確定。想到歷史書裡寫的他們哥幾個當年打的你死我活頭破血流,那可不是一般的熱鬧,眼下卻全都在一個部門“共事”,這件事本身看上去就象是一個大笑話。zzzcn

(二百三十三)袁大頭演的“節目”

“這幾個人的情況你有麼?給我簡單說一下。”孫綱對江穆齊說道,

江穆齊找出了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的相關資料,給孫綱大概講了一下,孫綱這才知道,這些在後世的很多書中和影視作品中被當成“反面人物”的“北洋軍閥”,其實都有著不為世人所知的“傳奇經歷”。

就拿1859年出生的馮國璋來說,他天資聰穎,幼時入私塾讀書,22歲入保定府蓮池書院就讀,後來投筆從戎(這一點和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一樣,都是書生從軍起家的),是天津武備學堂第一期步兵學員,1893年入淮軍聶士成麾下,甲午戰爭中隨聶士成部轉戰於朝鮮和遼東,表現十分英勇,而且頗有膽略,很得聶士成的器重,甲午戰爭結束後因功被授了個候補知縣,在第二次對日作戰的丁酉戰爭中,他招募長白山獵戶組成團練,加入劉銘傳的北洋陸軍對日軍作戰,屢立戰功,被劉銘傳任命為步軍前營統領,本來如果不出意外,以他在丁酉戰爭中立的功勞,他應該還會再升官的,可沒想到朝廷一聲令下,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北洋陸軍就這麼給撤了,他所有的功勞和以前奮鬥的成績全都化為烏有,灰心喪氣的他準備拿著那點可憐的“遣散費”辭別劉銘傳回老家,段祺瑞和他一直關係很好,段祺瑞這時已經在江穆齊的勸說下加入了東省鐵路護路隊,任鐵甲車隊(炮兵)統領,於是就找到了他。要他也加入東省鐵路護路隊,可能是段祺瑞看出來了這個“護路隊”將來會“很有前途”,不知和馮國璋說了些什麼,馮國璋就來了,而且把曹錕和吳佩孚也給拉了過來。

曹錕和出身大戶、書香門第的馮國璋不同,這小子按後世地標準,絕對是“根正苗紅”、“苦大仇深”的“紅三代”,他1862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船工家庭,因不甘心一輩子窮困潦倒受人欺凌。於是立志從戎,20歲時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後入馬玉昆部毅軍為哨官,甲午戰爭時隨軍入朝作戰,雖然沒有立下戰功,但是在同日軍的交戰中,積累了很多作戰經驗,後來經親族曹克忠推薦,入劉銘傳的北洋陸軍,任步軍右營幫帶。在丁酉戰爭中因為表現出色,升到了統領,他性格憨厚,愛好武藝,豪爽仗義,與人無爭,而且愛結交朋友,和馮國璋、段祺瑞的關係都很好,所以段祺瑞也沒忘了把同樣“失業”的他給拉了過來。

吳佩孚則是他們當中歲數較小的一個,出生於1874年。和馮國璋一樣,也是以書生的身份從軍,他22歲就考中了秀才,次年因得罪家鄉豪紳,被革除功名並受到了“通緝”,據說他逃到北京後因生活衣食無著。不得已靠卜卦算命(想不到這個大軍閥竟然是“易道高手”。居然還會幹這個?)來餬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