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關中的吐蕃將士,在連番大戰之後至少有數萬人做了唐軍俘虜,河西兩路戰線全面大潰決後,十幾萬各族將士連帶大舉遷入的軍民附庸人口至被留在了低地河西的境內。
其中最彪悍附有戰鬥經驗被專門挑選出來,打磨性子組成了新的敢死校節軍,參與對吐蕃本土的攻略;隨著吐蕃勢力在青唐乃至孫波如的全面潰退,又獲得了將近十餘萬以青壯為主的吐蕃遺民;然後以河西行臺和安西都護府聯合征討那些附從西域小國,從其國中又收降吐蕃軍民數萬。
因為戰敗投降被俘等原由,留在大唐境內的吐蕃軍民累計多達數十萬計,如此規模龐大的敵國人口,反而變成各地最頭疼的一**煩。
就算將他們全數打散發遣到各地軍莊、邊地去充當勞役軍奴,也需要一大筆遷移和安置投入,而且週期漫長,因此到現今為止,仍有大量被就地編管吐蕃俘奴,在河西隴右境內充當簡單的粗重勞役,並沒少生出事端,也處死了不少人。
但隨著樞密院開始經略安西大策劃的展開,也有人想起來這些吐蕃人來,把他們其中最精壯並沒有家室的挑選出來,編練成一隻特殊的藩軍,遠遠發戍到常常足夠缺乏兵員和勞力安西去,顯然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因此他這隻從長安出發時數千規模的人馬,經過這一路關內、北原、河西、隴右諸多的不斷增補和輸送,在穿越瓜州以西的大沙漠前,已經變成五六萬人的規模。
說實話,帶著這麼大一票,實在是一件充滿風險和挑戰性的事情,哪怕他們是徒手的,好在這些吐蕃人經過一欒川失敗和編管勞役的打磨,似乎已經認命了,在遷徙過程中,雖然不乏逃亡被託在馬後曬死的,但大多數吐蕃人,都表現出了高原民族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