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佑多年的所謂吐谷渾王族餘孽當回事,
但這兩年因為戰爭的需要,以馬向為首的對這些靠近低地的部眾盤剝壓榨的最狠,特別是對唐的戰事中,前方將士的輸供和勞役幾乎都落在他們身上,現在雖然馬向已經覆滅,但是這個帳卻是要贊普承接下來的。
現在吐蕃本部的實力大為削弱,萬一人心思變之下,很多東西只要那個名義,或者說理由,就可能醞釀出不可收拾的東西。
“前往拉堅凱堅徵集物產和貨物的使臣和外相,有訊息了麼”
“還在道路上……”
拉堅凱堅既吐蕃的國營官市,
其中“凱堅”指松贊干布時設立的八個市場,上部三個市場是:突厥、回紇、泥婆羅;下部三市是:葛邏祿(藍眼突厥)、絨絨、丹瑪;中部二市是二東東大集市,指吐蕃與其他地區間交換生產品的大市場。中部二市東東指南、北商市,是附近群眾相互自願交換生產品的市場。
“拉堅”意為山口,由沒廬氏王墀松傑達囊公等,管理東方漢絹與食物之山口;桂氏墀聶沃瑪公,管南方米和糜子之山口;仲。瓊薩沃瑪公,管西方蔗糖和染料之山口,瓊波。邦覺公管北方鹽與犏牛之山口,組成吐蕃對外的四大山口。四大對外山口之外又有四小山口,為國內交通要道樞紐,全蕃封領臣民交易所用。
事實上為了這場戰爭,已經耗盡了吐蕃國庫裡的牲畜和穀米,到了戰爭後期,連各地封臣領民的積藏也被搜刮的七七八八,為了解決這個困境,目前只有用戰爭積存的財貨,從外域購買補充吐蕃所需的各種物資。
東方大國唐朝開帛絹與各種穀物的山口,自唐蕃十數年前開戰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從西方波斯、尼泊爾、拉達克開吐蕃氆氌所需的顏料草、紫梗貿易的山口,雖然為吐蕃帶來了財富,卻屬於典型遠水解不了近渴;
從北方于闐和粟特諸國進口鹽、牧業生產物資的山口,因為唐人的封鎖和破壞,只剩下一些數量有限的走私活動;
而從南方門地、印度開大米與糜子等吐蕃沒有的糧食、果類的山口,才是目前唯一可以依靠的……
數百里之外的祁連山口,橫七豎八被投槍和箭只貫穿的吐蕃人,隨著流淌浸透的鮮血倒了一地,代表王臣身份的大銀鍍金告身和木版文書、金鶻箭令,被一群打扮成党項人的襲擊者,逐一搜出來,清洗乾淨,然後換上他們的皮袍和冠帶,舉起代表宮廷使臣的牛角旄丈,策馬揚長而去……
“分兵,為什麼要分兵……”
蘇毗的部帳中頓時鼓譟起來。
“我們的部眾已經被打散再編,若是在分出一半會孫波茹,不是更加勢弱……”
“你以為不分兵,我們就就有足夠實力,不用再仰仗那些唐人的鼻息麼……”
“這些唐人豈不是在利用我們做他們的馬前卒……”
“利用也要有足夠被利用的價值啊……”
“難道你還覺得有機會回去重投吐蕃……”
“悉補野王家勢弱,豈不是我們的機會……可以要求更多的條件和更好的領地……”
“然後作為王家的屏障,擋在唐人進軍的路線上?……”
“反覆之臣,又有誰敢放心任用……你敢保證我們做過的那些事情,就沒有人會把訊息傳回來麼……”
“就算我們不會傳,那些唐人呢……”
“我們或許別無選擇,但是那些唐人卻不是,他們還有哪些青海部,還有党項羌……”
“為什麼眼光一定侷限在達巴蔡一隅呢……”
“當年我們蘇毗坐地千里,帶甲數萬……又是誰給我們的”
“上百年前悉補野人吞併蘇毗的百姓附族,娘氏為首的四大功臣和蔡邦家瓜分了蘇毗最富庶的土地和最肥美的草場,將剩餘不願改俗易教的蘇毗人,集中到相對貧瘠的達波和澎域之間的達巴蔡……”
“從此我們一直在受制與人,除了貢稅外,年景稍差我們就需要用戰馬和士兵,從王家哪裡換取糧食……”
“孫波茹的十一個東岱,孜吞、普吞、郭倉堆只有三個蘇毗人的東本,其他郭倉麥、絳堆、絳麥、哲麥、喀惹、喀桑、納雪等都是悉補野人的本官……”
“現在娘氏也好,農氏也好,都在低地損兵折將,他們在尼域奔那和耶夏頂布切的領地就像是沒人看護的肥羔,我們難道不能把祖上的東西,重新奪回來麼……”
“告訴那些臣民,願意跟我們走的,將祖上的家園得到土地和牛羊